題目

王安石詠史詩中的佳篇

聲音導航:

 

202103phn022_01
十八世紀《帝鑑圖說》彩繪插畫。講述東北大旱,鄭俠上《流民圖》,宋神宗趙頊反覆觀之,第二天,即廢除王安石新法,民間歡呼,大雨也至。(圖片提供:緣紫舞提供/FOTOE)
202103phn022_01

詠史或懷古的詩篇在王安石詩集中佔有一定的比重。他的詩歌中現實性最強、最能表現他精深的思想,除了大量的鍼砭時弊的政治詩外,便是詠史弔古之作。詩人以「尺幅千里」的手法,借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如《孟子》、《商鞅》、《蘇秦》、《范睢》、《范增》、《韓信》、《賈生》、《漢武》、《謝安》等,抒寫其對現實生活的感受,表達自己的胸懷。

 

說到王安石的詠史詩,文學史家大都列舉膾炙人口的《明妃曲》、《杜甫畫像》等傑作;其實,在王安石的絕句小詩裏,也不乏此類佳篇。如《辱井》:

結綺臨春草一丘,尚殘宮井戒千秋。

奢淫自是前王恥,不到龍沉亦可羞。

 

歷史上的陳後主和隋煬帝是兩個荒淫奢侈的亡國之君,辱井,即恥辱井,是陳朝的景陽宮井,俗稱胭脂井。史載:「陳後主禎明三年(公元589年),隋將韓擒虎攻入建康朱雀門時,陳後主才丟開歌舞,和張麗華、孔貴人同投井藏匿起來,隨即被俘。」後來的隋煬帝在他父親楊堅滅陳時,曾親自參加戰爭,看到陳後主投井藏匿的事,表示要引以為戒。但當他自己做了皇帝,奢侈淫亂的程度比起陳後主則有過之而無不及,不久隋朝即為唐所滅。隋煬帝曾經認為陳後主的荒淫是可恥的,但他自己做的事,卻等不到投井亡國時即已令人可羞了。王安石通過胭脂井把這兩個昏君巧妙地聯繫起來,抨擊他們可恥的誤國罪行。這首詩持論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語言簡練而含意深遠,使人感到新鮮活潑,耐人尋味,具有一種獨特的風格。

202103phn023_01
王安石畫像,中國金融博物館藏品(圖片提供:楊興斌/FOTOE)
202103phn023_01

王安石還有一些詠史詩,立意不凡,議論高超,隱喻着自己的生活態度。如《王章》:

志士軒昂非自謀,近臣常為國深憂。

區區女子無高意,追念牛衣暖即休。

 

王章是西漢成帝時的京兆府尹,剛直敢言。據說,王章年輕時窮得連被子也沒有,卧在牛衣裏,哭着要和妻子訣別。妻子斥責他:朝廷顯貴誰比得上你有本領?你現在貧病交加,不圖自強反倒整天哭泣,多沒志氣!後來王章官至京城長官,為國事操心,打算上書。妻子卻勸阻說:人應知足,為甚麼不想想當年卧牛衣哭泣的情景?王章說,國家大事不是你們女人們所懂得的。他上書陳述治國主張,終被權奸王風腰斬於市。王安石把王章一心報國、不為自己打算的精神境界和王章妻子只顧個人溫飽的庸俗態度兩相比較,頌揚前者而批評後者,顯然寄託着詩人自己遠大的政治抱負。

 

王安石通過對歷史人物功罪得失的評價,抒發了他精闢的政治見解和強烈的批判精神。他似乎最喜歡寫翻歷史舊案的小詩,這些詩作寓意深刻,看法不落俗套,寄託着詩人自己的政治理想,如《商鞅》:

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202103phw019_01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圖片提供:鄒自振)
202103phw019_01

詩人寫的是秦國的商鞅,實際上是聯繫北宋朝政,因為詩人自己也曾作變法,頗遭一些人反對。他當然是借古人古事鍼砭時弊,暗喻自己的決心和目的。從詩歌藝術而言,這首表現王安石政治上崇尚法治主張的小詩,雖然內容不錯,理有可取,但通篇議論,只是平直說來,過於質木淺露,在詩人詩集中還算不得是好詩。但如後人曾說王安石詩「議論過多,亦是一病」(吳之振《宋詩鈔》)則未免過於籠統。

 

王安石的詩歌,大都具有政論性,這也是他詩歌多議論的一個原因。一首好的詠史詩,最突出的特點之一是既是議論又不用議論,這需要詩人很好地掌握,對於「史」與「詩」之間的矛盾,做恰到好處的處理,因為僅僅將史實重複一遍,不成為詠史;純是議論,則變成一篇史論,也不成為詩作。王安石的另一首七絕《烏江亭》,則既有詠史,又有議論,將「史」、「詩」二者很好地統一起來: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

 

這首小詩雖為議論,但兼有敍事描寫與感情的色彩,讀後令人回味。詩人對史實並沒有做簡單的概括,而是通過藝術形象的描寫與塑造,通過對西楚霸王項羽身世的感歎,把詩人自己的感情用意隱寓其中。「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這種運用形象的描述來抒發的議論,韻味很濃,不獨是議論,而是詩化了的議論,可見詩人技巧之高超。

 

好的議論詩篇,是濃郁的政治抒情詩。王安石的一些詠史詩便是發自內心深處的政治抒情詩。他能透過流俗和成見所播撒的迷霧,表達出某些新穎獨特的感受,如《賈生》:

一時謀議略施行,誰道君王薄賈生?

爵位自高言盡廢,古來何啻萬公卿!

 

詩人罷相以後,新法繼續推行。這裏借賈生的身不見用,而建議被採納,以表明自己不計較一己的得失,其風格顯然是高尚的。王安石受到宋神宗賞識、提拔和支持,在保守派、頑固勢力的圍攻之中,堅持推行新法,取得顯著成績。宋神宗對他付託之重,信任之專,在歷史上是罕見的。這種君臣之間罕見的相知相惜,使王安石對宋神宗充滿感激,也對這種知遇之恩和改革中取得的實績感到自豪,因而對漢文帝和賈誼這些歷史人物的關係也有超出常人的深刻體會,能夠對他們做出正確、實事求是的評價。詩人在詩中流露了不計個人進退,但求謀議施行的懷抱,其現實性是很明顯。

 

從王安石詩裏我們可以看到,詩歌中的議論,當它用得恰當的時候,並不排斥詩歌的形象性,反之,它還有助於形象性,使之更為豐富。當我們讀到「爵位自高言盡廢,古來何啻萬公卿」這種充滿激情而又非常深刻的議論的時候,難道從字裏行間看不出王安石的政治家形象嗎?難道這種議論不就是詩人精神有機的組成部分嗎?

 

王安石的詠史詩中,很多就是這位政治家自己堅持改革、不計個人得失的精神的自白,如《謝公墩》二首:

我名公字偶相同,我屋公墩在眼中。

公去我來墩屬我,不應墩姓尚隨公。

 

謝公陳跡自難追,山月淮雲只往時。

一去可憐終不返,暮年垂淚對桓伊。

 

謝安,東晉政治家,字安石,字恰與王安石名同。王安石哪裏是在說謝安?他正是在說他自己!罷相,也就是與政治生活告別,這在王安石是決不甘心的。「王介甫安於投閒置散的生活,在他的詩中,憤慨、悲涼的調子也時時可以聽到,而且往往更為激越和撼人心絃。」(黃裳《王介甫與金陵》)

 

詠史詩中,最著名的莫過於這首七律《讀史》: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終欲付何人。

當時黯暗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

糟粕所傳非粹美,丹青難寫是精神。

區區豈盡高賢意,獨守千秋紙上塵。

 

王安石熟讀史書,對史實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此詩便是他讀史後的心得。詩中提出史籍記載往往難於憑信的問題。「糟粕所傳非粹美,丹青難寫是精神」,不僅是詩人對歷代史籍的真知灼見,而且也包含着他對現實生活中毁譽不一的真切感受。

作者:
上載日期:
2024年01月08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