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聲音導航:

 

202103phn033_01
江西省撫州市王安石紀念館前的王安石雕像(圖片提供:視覺中國)
202103phn033_01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號半山,封荊國公,撫州臨川人。他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及文學家。九個多世紀以來,人們對他的政績爭論不休,他所提出的「熙寧變法」(王安石變法),在當時引起很大爭議,結果失敗告終。但在文壇上,他被譽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成就甚高。

 

王安石在22歲成為進士,先後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縣、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官吏。他同情各地被欺壓的貧苦農民,痛恨貪官酷吏與豪強勢力。嘉祐五年(1060年),40歲的他被召入京成為京官。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在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倡導變法,改革朝政, 這就是著名的「熙寧變法」。變法主要包括推行均輸法、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稅法、保甲法、保馬法等新法令,此外對國家政權機構、科舉、學校等制度也作了一些改革。因變法受到社會上既得利益階層的反對與阻擾,朝臣長期相互傾軋,使變法屢興屢廢,而王安石的仕途也隨着變法的興廢而經歷起跌。熙寧九年(1076年)十月,他終於再次離開相位,出知江寧府,其後更隠居鍾山直至病逝。

 

倡議熙寧變法,令王安石在政壇廣為樹敵,如司馬光、歐陽修、三蘇(蘇洵、蘇軾、蘇轍)都是反對熙寧變法的人。司馬光在三千三百多言的《與王介甫第二書》中,詳細地歷數了新政的弊病,而王安石亦奮力反駁,針鋒相對,他們因而被稱為「拗相公」。歐陽修曾賞識王安石,對其文才極為讚賞,王安石亦對這位前輩有敬重之心,可惜後來兩人因政見不同而影響交情,但王安石在《祭歐陽文忠公文》中對歐陽修仍是評價很高。王安石與三蘇的交惡,除了個性不同之外,立場政見相爭是主要原因。不過,王安石與蘇軾在私下仍有文學交流。曾鞏曾是王安石的摯友,曾鞏更曾向歐陽修推薦王安石,可惜最後兩人也因政見不同而漸行漸遠。

202103phn034_01
河南省新鄭市的歐陽修陵園內置有王安石祭文碑(圖片提供:閻建華/FOTOE )
202103phn034_01

王安石在文壇的成就,以詩歌創作最為顯著。他的詩歌現存一千六百多首,內容充分反映了社會生活及其個人的內心世界。他寫了不少關心國家政治、反映社會現實、同情人民疾苦、主張改革弊端的作品。這不僅大量存在於《河北民》、《感事》、《發廩》、《兼併》、《收鹽》、《禿山》等古風、律詩中,就是在絕句小詩中也時有表現。散文方面,他認為文章必須要為社會而作,一定要有益於社會。他的文章大都用以表達他的政治主張,或對學術問題的見解,以及為學做人的態度等,有較實際的內容和思考。他也注意文章的藝術技巧,力求創新。《靈谷詩序》、《答司馬諫議書》、《同學一首別子固》、《回蘇子瞻簡》、《傷仲永》、《遊褒禪山記》、《讀孟嘗君傳》等都是其著名之作。詞作方面,王安石的作品不多,僅存二十餘首。在題材和表現手法等方面作了不少創新的努力,從而在詞史上贏得一席之地。例如《桂枝香》作於作者出知江寧府時,是詞史上第一首成熟的懷古詠史詞。

作者:
上載日期:
2024年01月05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