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王安石與曾鞏消逝的友誼

聲音導航:

 

202103phn012_01
曾鞏塑像(圖片提供:張慶民/FOTOE)
202103phn012_01

曾鞏(1019—1083年),字子固,建昌軍南豐(今屬江西)人。後居臨川。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歷官太平州司法參軍、館閣校勘、集賢校理、實錄院檢討官,出通判越州,歷知齊、襄、洪、福、明、亳諸州。元豐三年(1080年)留判三班院,遷史館編撰,五年(1082年)拜中書舍人,次年病逝於江寧府。卒後追諡文定。作品有《元豐類稿》、《隆平集》等。《宋史•本傳》說曾鞏「立言於歐陽修、王安石間,紆徐而不煩,簡奧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

 

在王安石眾友之中,其與曾鞏之交可謂至深。曾鞏比王安石大二歲,其家鄉南豐離臨川不算遠。論關係,曾鞏是王安石妻家金溪吳氏之親戚,自然也就是王安石的親戚。北宋臨川王氏、南豐曾氏、金溪吳氏皆江右望族,並有着姻親關係,一時傳為佳話。

 

王安石與曾鞏於景祐三年(1036年)相識於京城,是年,曾鞏入京赴試,王安石也隨父進京。他們在一起吃住,一起談古論今,讀書品文,相處甚歡。慶曆元年(1041年),曾鞏入太學,王安石參加禮部考試,二人又會於京師,此年王安石及進士第,籤書淮南判官,曾鞏則落第回鄉。

 

曾鞏此次入太學,雖不得志於有司,卻結識了文壇前輩、政壇重臣歐陽修。歐陽修閲讀了曾鞏所進之文,對他十分賞識,在曾鞏因落榜而離開京城之際,歐陽修專為他寫了《送曾鞏秀才序》。當時王安石尚未有緣結識歐陽修。在以後的日子裏,曾鞏多次向歐陽修推薦王安石,先後有《上歐陽舍人書》、《再與歐陽舍人書》等,稱讚王安石品德與文章相稱,是古今罕見之才,希望朝廷起用王安石。正是在曾鞏的一再鼓吹之下,歐陽修對王安石有了認識。由此可見,曾鞏與王安石情真意切:曾鞏褒揚友人,猶恐友人不見知於世;砥礪友人,猶恐友人不精進於業;思念友人之情,更是從字裏行間汩汩流溢不絕(見曾鞏《寄王介甫》、《與王介甫第一書》)。

202103phn013_01
《南豐曾子固先生集》,金刻本,共34卷,明朝時曾被唐寅收藏(曾鞏/FOTOE)
202103phn013_01

曾鞏是如此看重王安石,王安石亦是如此推崇曾鞏。王安石沒有能力把曾鞏推薦給名儒大公,卻從不放過把曾鞏推薦給有識之士的機會。可讀其文《同學一首別子固》:

 

江之南有賢人焉,字子固,非今所謂賢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賢人焉,字正之,非今所謂賢人者,予慕而友之。二賢人者,足未嘗相過也,口未嘗相語也,辭幣未嘗相接也。其師若友,豈盡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學聖人而已矣。學聖人,則其師若友,必學聖人者。聖人之言行,豈有二哉?其相似也適然。

 

予在淮南,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還江南,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為然。予又知所謂賢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

 

子固作《懷友》一首遺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後已。正之蓋亦常云爾。夫安驅徐行,轔中庸之庭,而造於其室,舍二賢人者而誰哉?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願從事於左右焉爾。輔而進之,其可也。

 

噫!官有守,私有系,會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學一首別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

 

此文大致寫於慶曆元年(1041年)後,為王安石在讀了曾鞏寄給他的懷友一文而作,表現了王安石與曾鞏之間互相敬慕、勉勵,以期攜手共進的情懷,也表現了王安石青年時代就懷有企慕聖人、有所作為的志向。

202103phn020_01
王安石寫的曾子文有關泉城臨帖(圖片提供:馮立軍/FOTOE)
202103phn020_01

曾鞏在京時因與兄長不睦,避兄而舍;在江南時遇父亡,又因病遷延,故時人多謗傷曾鞏。王安石非常了解曾鞏的苦衷,每每向不明真相的人解釋,對於小人的無端誣謗更是給予迎頭痛擊。其《贈曾子固》詩云:

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斗。

挾才乘氣不媚柔,群兒謗傷均一口。

吾謂群兒勿謗傷,豈有曾子終皇皇。

惜今不幸賤且死,後日猶為班與揚。

 

王安石對曾鞏之推揚於此詩可見一斑,他們的真摯友情,在詩中有非常細膩的展示。然而曾鞏與王安石這種美好的情誼不知在甚麼時候悄悄發生變化。熙寧二年(1069年),王安石任參知政事,正式開始變法運動。此時曾鞏初為英宗實錄檢討,不久出任越州通判。王安石與曾鞏之間在政治上的分歧究竟有多深,我們已不得而知;但王安石在當政期間沒有援引曾鞏,這是明顯的事實。

 

曾鞏從熙寧二年(1069年)起做了十餘年的地方官,直到元豐三年(1080年)才得到神宗召見,重任京官,王安石此時已退居江寧之鍾山,過着隱居生活。元豐四年(1081年)曾鞏為史館修撰,管勾編修院,判太常寺兼禮儀事。元豐五年(1082年)四月,曾鞏又擢拜中書舍人,九月因母亡罷職。元豐六年(1083年)四月,曾鞏卒於江寧府。王安石此年仍居鍾山,當聞曾鞏逝世噩耗,可惜王安石現存詩文沒有片語及之,實讓人大惑不解。三年之後(1086年),王安石也告別人間。

 

曾鞏對於王安石熙寧變法舉措雖有不滿之處,但並不像司馬光那樣與王安石力爭於朝,亦不像蘇軾那樣譏刺於野,反倒是因為對神宗講了許多恭維話而引起守舊派反感。《朱子語類》云:「曾南豐初亦耿耿,後連典數郡,欲入而不得,故在福建亦進荔子。後得滄州,過闕,上殿札子力為腴說,謂本朝之盛自三代以下所無。」可見理學家對曾鞏之不喜。

 

王安石與曾鞏之關係,竟這樣寂寞地了結。一段真摯而純正的友情,在政治風波中完全被扭曲,實在令人唏噓不已。

作者:
上載日期:
2024年01月08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