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安石與其說是文學家不如更確切的說是詩人。他的詩歌今存1600首,藝術成就超過了他的散文。他的詩歌創作,具有和他散文相同的長於議論的特點,但其所反映的社會生活和詩人內心世界更為豐富,更為形象。在漫長的創作道路上,他詩風的變遷軌跡也較為明顯。
由於王安石主張從事寫作要「務為有補於世」(臨川先生集七十七《上人書》),因此,他的詩歌與散文一樣,一般都具有較為充實的思想內容。他寫了不少關心國家政治、反映社會現實、同情人民疾苦、主張改革弊端的作品。這不僅大量存在於《河北民》、《感事》、《發廩》、《兼併》、《收鹽》、《禿山》等古風、律詩中,就是在絕句小詩中也時有表現。如七古《河北民》,從題材到內容,都繼承了唐人新樂府詩的精神和風格:
河北民,生近二邊長苦辛。
家家養子學耕織,輸與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縣仍催給河役。
老小相攜來就南,南人豐年自無食。
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過者無顏色。
汝生不及貞觀中,斗粟數錢無兵戎!
此詩作於作者26歲,揭示了宋朝和遼、夏交界地區廣大人民的悲慘遭遇,反映百姓遭受剝削和外敵威脅的雙重苦難。詩的最後二句表達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希望能有國富強民的太平盛世。
王安石早懷大志,心切用世。其《龍泉寺石井》詩云:
山腰石有千年潤,海眼泉無一日乾。
天下蒼生待霖雨,不知龍向此中蟠。
民間傳說龍如果上了天,就能興雲致雨,使萬物得遂其生,這裏詩人儼然以潛龍自比,傾向性很鮮明。
王安石居高臨下,目光遠大,勇於擺脱傳統的羈絆,具有「不畏浮雲遮望眼」的偉大氣魄,可讀作者作於鄞縣(今寧波)任上過越州(今紹興)時的《登飛來峰》: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是詩人才華和情操相互交織而迸發出的絢麗詩句。李白《登金陵鳳凰台》詩云:「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王安石反其意而為之,認為只有站得高,視線才能不被遮住,才能看得遠。詩中含蓄地表達了詩人遠大的政治抱負。此詩與蘇東坡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樣,都是帶有很深哲理的理趣詩。哲理說明得自然而毫不生硬,又令人信服,是宋詩中不可多得的佳作,成為後人廣為傳誦的名句。
王安石眼光敏銳,能從貌似太平無事中看出其可憂來,從現實生活中尋找題材,從中表現其政治觀點,這樣的詩是比較豐富的。如《魚兒》:
繞岸車鳴水欲乾,魚兒相逐尚相歡。
無人挈入滄江去,汝死哪知世界寬。
這是一首很有針對性的政治諷喻詩。詩中揭示了當時社會嚴重經濟危機,有如將乾的池水。然而大地主官僚統治集團卻文恬武嬉,苟且偷安,殊不知大難將要臨頭。他們仍盡力搜刮人民的血汗,帶給人民的只能是流離轉徙和「無食」的絕境,試讀《郊行》:
柔桑採盡綠陰稀,蘆箔蠶成密繭肥。
聊向村家問風俗:如何勤苦尚兇飢?
這首小詩借一次郊行所見,寫出農民長年勤苦不得溫飽的現實。養蠶人辛勤勞動,獲得豐收蠶繭,年景似乎不錯。但為甚麼反而落得飢寒交迫呢?詩人有力地揭露了北宋不合理的社會現象,意在表明為了挽救嚴重的經濟政治危機,必須實行變法。另有從中唐新樂府作家之一李紳《古風二首》發展而來的《促織》小詩:
全屏翠幔與秋宜,得此年年醉不知。
只向貧家促機杼,幾家能有一絇絲?
屏風上的圖案是絲織成的,帷幔的質地也是絲,它們都是耗費了勞動婦女無數心血的產物。可是富貴人家得此甚易,並且用來作為遮風擋寒的工具。那些醉生夢死的老爺們年復一年安於這種舒適的處境之中,完全感覺不到秋天寒冷的威脅。可偏偏就在這個季節,無情的促織(蟋蟀)卻向貧家鳴叫不已,催促他們趕快勞動。詩人僅用寥寥幾筆,通過對蟋蟀的「斥責」,表現出地主豪富的盤剝,貧苦農民已被弄得連一縷絇絲也沒有了,織女們如何能維持生產呢?詩人以嬉笑怒罵、鋒芒畢露的筆法,在地主和農民的對比之中,以蟋蟀做媒介,似乎是在嗔怪這隻小蟲無端的「促機杼」,但在不知不覺中,詩人已把矛頭指向豪門貴族,使讀者感到痛切卻又覺得含蓄不盡。比及李紳的古風,王安石的小詩顯得愛憎分明,感情也強烈多了。
王安石的詩歌,就是這樣經常運用散文化的句法,生動地描述人民的疾苦和社會的弊病,從而下定決心,「變更天下之弊法」,挽救社會危機。詩人對國計民生的擔憂時時繚繞心頭。就如《夜直》這樣的小詩:
金爐香燼漏聲殘,剪剪輕風陣陣寒。
春色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欄干。
詩人在翰林院內輪值,徹夜未眠,凝視院內,似有所感。他的所感是甚麼呢?不外乎是以限制大豪族地主特權為中心的變法運動吧!到了詩人拜相之初,對推行新政躊躇滿志。幾百年來被稱為千秋絕唱的《元日》詩: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表面看是一首描寫春節盛況的寫景詩,但其立意新穎,已不局限於一時一事了。詩裏寫的是一派除舊布新、歡欣鼓舞的迎春氣氛,一種民間風俗習慣,然而作者的寓意顯然在於揭示新的代替舊的、進步代替落後的歷史發展規律。王安石衝破重重干擾,粉碎了反對派的阻撓,使自己倡導的變法取得初步成功。喜慶之情溢於言表,對前景充滿必勝的信心。但熙寧變法終於夭折,詩人也被罷相。不過,由於熙寧十年間連續推行新法,並且新法的某些措施一時尚未盡廢,所以不少地區出現了豐收年景。對此,詩人拍手稱快,在許多詩裏表示了這種慶幸,如《歌元豐五首》(選三):
水滿陂塘谷滿篝,漫移蔬果亦多收。
神林處處傳蕭鼓,共賽元豐第一秋。
湖海元豐歲又登,旅生猶足暗溝塍。
家家露積如山壟,黃髮苔嗟見未曾?
豚柵雞塒暗靄間,暮林搖落獻南山。
豐年處處人家好,隨意飄然得往還。
可謂語言通俗明快,調子清新爽朗,增加了歡欣快慰的喜慶色彩。詩人對農事是非常關心的。《出郊》小詩云:
川原一片綠交加,深樹冥冥不見花。
風日有情無處着,初回光景到桑麻。
詩人初夏來到郊外,不見花草,而留心於桑麻。詩句採用擬人手法,寫風日很有意地促使桑麻欣欣向榮,從而烘托出詩人展望大好年景的喜悅心情。與那些反映廣大人民無衣無食,到處流亡慘狀的詩歌相比,此詩不啻代表了詩人希望新法能改變「積貧積弱」面貌的美好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