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王安石的政治诗如何反映他的政治理念?

声音导航

 

202103phn019_01
四川成都浣花溪公园诗歌大道王安石像(图片提供:黄金国/FOTOE)
202103phn019_01

王安石与其说是文学家不如更确切的说是诗人。他的诗歌今存1600首,艺术成就超过了他的散文。他的诗歌创作,具有和他散文相同的长于议论的特点,但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诗人内心世界更为丰富,更为形象。在漫长的创作道路上,他诗风的变迁轨迹也较为明显。

 

由于王安石主张从事写作要“务为有补于世”(临川先生集七十七《上人书》),因此,他的诗歌与散文一样,一般都具有较为充实的思想内容。他写了不少关心国家政治、反映社会现实、同情人民疾苦、主张改革弊端的作品。这不仅大量存在于《河北民》、《感事》、《发廪》、《兼并》、《收盐》、《秃山》等古风、律诗中,就是在绝句小诗中也时有表现。如七古《河北民》,从题材到内容,都继承了唐人新乐府诗的精神和风格:

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

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此诗作于作者26岁,揭示了宋朝和辽、夏交界地区广大人民的悲惨遭遇,反映百姓遭受剥削和外敌威胁的双重苦难。诗的最后二句表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希望能有国富强民的太平盛世。

 

王安石早怀大志,心切用世。其《龙泉寺石井》诗云:

山腰石有千年润,海眼泉无一日干。

天下苍生待霖雨,不知龙向此中蟠。

 

民间传说龙如果上了天,就能兴云致雨,使万物得遂其生,这里诗人俨然以潜龙自比,倾向性很鲜明。

202103phw018_01
鄞县东钱湖(图片提供:邹自振)
202103phw018_01

王安石居高临下,目光远大,勇于摆脱传统的羁绊,具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伟大气魄,可读作者作于鄞县(今宁波)任上过越州(今绍兴)时的《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是诗人才华和情操相互交织而迸发出的绚丽诗句。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云:“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王安石反其意而为之,认为只有站得高,视线才能不被遮住,才能看得远。诗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远大的政治抱负。此诗与苏东坡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样,都是带有很深哲理的理趣诗。哲理说明得自然而毫不生硬,又令人信服,是宋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成为后人广为传诵的名句。

 

王安石眼光敏锐,能从貌似太平无事中看出其可忧来,从现实生活中寻找题材,从中表现其政治观点,这样的诗是比较丰富的。如《鱼儿》:

绕岸车鸣水欲干,鱼儿相逐尚相欢。

无人挈入沧江去,汝死哪知世界宽。

 

这是一首很有针对性的政治讽喻诗。诗中揭示了当时社会严重经济危机,有如将干的池水。然而大地主官僚统治集团却文恬武嬉,苟且偷安,殊不知大难将要临头。他们仍尽力搜刮人民的血汗,带给人民的只能是流离转徙和“无食”的绝境,试读《郊行》:

柔桑采尽绿阴稀,芦箔蚕成密茧肥。

聊向村家问风俗:如何勤苦尚凶饥?

 

这首小诗借一次郊行所见,写出农民长年勤苦不得温饱的现实。养蚕人辛勤劳动,获得丰收蚕茧,年景似乎不错。但为什么反而落得饥寒交迫呢?诗人有力地揭露了北宋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意在表明为了挽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必须实行变法。另有从中唐新乐府作家之一李绅《古风二首》发展而来的《促织》小诗:

全屏翠幔与秋宜,得此年年醉不知。

只向贫家促机杼,几家能有一絇丝?

 

屏风上的图案是丝织成的,帷幔的质地也是丝,它们都是耗费了劳动妇女无数心血的产物。可是富贵人家得此甚易,并且用来作为遮风挡寒的工具。那些醉生梦死的老爷们年复一年安于这种舒适的处境之中,完全感觉不到秋天寒冷的威胁。可偏偏就在这个季节,无情的促织(蟋蟀)却向贫家鸣叫不已,催促他们赶快劳动。诗人仅用寥寥几笔,通过对蟋蟀的“斥责”,表现出地主豪富的盘剥,贫苦农民已被弄得连一缕絇丝也没有了,织女们如何能维持生产呢?诗人以嬉笑怒骂、锋芒毕露的笔法,在地主和农民的对比之中,以蟋蟀做媒介,似乎是在嗔怪这只小虫无端的“促机杼”,但在不知不觉中,诗人已把矛头指向豪门贵族,使读者感到痛切却又觉得含蓄不尽。比及李绅的古风,王安石的小诗显得爱憎分明,感情也强烈多了。

202103phw012_01
王安石手迹(图片提供:邹自振)
202103phw012_01

王安石的诗歌,就是这样经常运用散文化的句法,生动地描述人民的疾苦和社会的弊病,从而下定决心,“变更天下之弊法”,挽救社会危机。诗人对国计民生的担忧时时缭绕心头。就如《夜直》这样的小诗:

金炉香烬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

 

诗人在翰林院内轮值,彻夜未眠,凝视院内,似有所感。他的所感是什么呢?不外乎是以限制大豪族地主特权为中心的变法运动吧!到了诗人拜相之初,对推行新政踌躇满志。几百年来被称为千秋绝唱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表面看是一首描写春节盛况的写景诗,但其立意新颖,已不局限于一时一事了。诗里写的是一派除旧布新、欢欣鼓舞的迎春气氛,一种民间风俗习惯,然而作者的寓意显然在于揭示新的代替旧的、进步代替落后的历史发展规律。王安石冲破重重干扰,粉碎了反对派的阻挠,使自己倡导的变法取得初步成功。喜庆之情溢于言表,对前景充满必胜的信心。但熙宁变法终于夭折,诗人也被罢相。不过,由于熙宁十年间连续推行新法,并且新法的某些措施一时尚未尽废,所以不少地区出现了丰收年景。对此,诗人拍手称快,在许多诗里表示了这种庆幸,如《歌元丰五首》(选三):

水满陂塘谷满篝,漫移蔬果亦多收。

神林处处传萧鼓,共赛元丰第一秋。

 

湖海元丰岁又登,旅生犹足暗沟塍。

家家露积如山垄,黄发苔嗟见未曾?

 

豚栅鸡埘暗霭间,暮林摇落献南山。

丰年处处人家好,随意飘然得往还。

 

可谓语言通俗明快,调子清新爽朗,增加了欢欣快慰的喜庆色彩。诗人对农事是非常关心的。《出郊》小诗云:

川原一片绿交加,深树冥冥不见花。

风日有情无处着,初回光景到桑麻。

 

诗人初夏来到郊外,不见花草,而留心于桑麻。诗句采用拟人手法,写风日很有意地促使桑麻欣欣向荣,从而烘托出诗人展望大好年景的喜悦心情。与那些反映广大人民无衣无食,到处流亡惨状的诗歌相比,此诗不啻代表了诗人希望新法能改变“积贫积弱”面貌的美好愿望。

202103phn031_01
王安石在郊游之时,非常关心人民务农之事(图片提供:佳佳/FOTOE)
202103phn031_01
作者:
上载日期:
2024年01月08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