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翰林是中国真正的天之骄子
翰林院从唐朝开始设置,并由此形成一整套翰林选拔及职责制度。历朝历代,翰林学士一直是社会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也是文翰荟萃所在,集中了士人中的精英。在很长时间里,翰林学士得以进入最高权力中心,参与机务,议政论事,对古代国家的政治、文化产生巨大影响。

清代翰林走进历史
清初翰林院常有废置,顺治十二年(1655年)翰林院合并于内三院,到顺治十五年(1658年)翰林院独立出来,顺治十八年(1661年)翰林院又重新合并于内三院,直到康熙九年(1670年)以后,翰林院机构才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清末。

元代翰林职责多
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年),翰林国史院正式成立。以翰林学士承旨为主要负责人,以下依次为翰林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翰林侍讲学士和翰林直学士。属官包括翰林待制、翰林修撰、应奉翰林文字、翰林国史院编修官等等。元代翰林学士承旨的品秩是中国历代翰林中最高,为从一品,这是蒙古统治者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的重要手段。

宋代翰林学士起草制诰的全流程
宋代翰林学士的主要任务是起草制诰,制诰文书是涉及国家重大事务的档案,高度机密,因此起草过程也很严密。宋代翰林学士起草制诰,主要流程有宿直、接旨、锁院草制、皇帝审阅、宣麻等。

唐代翰林的政治野望
唐玄宗初年,起草诏书的主要职责在集贤院,后来,集贤院草诏权逐渐转移到翰林院。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在翰林院之南另外建学士院。翰林学士院的产生,侵夺了集贤院起草诏书的职权,从此,原来的翰林院一分为二。

翰林学士为何清贫?
翰林学士地位清贵,但经济状况普遍较差,清代甚至有“穷翰林”的说法。翰林学士的收入,主要是俸禄、润笔费、皇帝赏赐,清代翰林还有一笔放差收入。虽然看似财源众多,但在俸禄低、赏赐有限、放差少的情况下,翰林学士一般都属清贫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