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翰林走進歷史
清初翰林院常有廢置,順治十二年(1655年)翰林院合併於內三院,到順治十五年(1658年)翰林院獨立出來,順治十八年(1661年)翰林院又重新合併於內三院,直到康熙九年(1670年)以後,翰林院機構才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清末。

元代翰林職責多
元世祖中統二年(1261年),翰林國史院正式成立。以翰林學士承旨為主要負責人,以下依次為翰林學士、翰林侍讀學士、翰林侍講學士和翰林直學士。屬官包括翰林待制、翰林修撰、應奉翰林文字、翰林國史院編修官等等。元代翰林學士承旨的品秩是中國歷代翰林中最高,為從一品,這是蒙古統治者籠絡漢族知識分子的重要手段。

宋代翰林學士起草制誥的全流程
宋代翰林學士的主要任務是起草制誥,制誥文書是涉及國家重大事務的檔案,高度機密,因此起草過程也很嚴密。宋代翰林學士起草制誥,主要流程有宿直、接旨、鎖院草制、皇帝審閱、宣麻等。

唐代翰林的政治野望
唐玄宗初年,起草詔書的主要職責在集賢院,後來,集賢院草詔權逐漸轉移到翰林院。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在翰林院之南另外建學士院。翰林學士院的產生,侵奪了集賢院起草詔書的職權,從此,原來的翰林院一分為二。

翰林學士為何清貧?
翰林學士地位清貴,但經濟狀況普遍較差,清代甚至有「窮翰林」的說法。翰林學士的收入,主要是俸祿、潤筆費、皇帝賞賜,清代翰林還有一筆放差收入。雖然看似財源眾多,但在俸祿低、賞賜有限、放差少的情況下,翰林學士一般都屬清貧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