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翰林學士的入職要求?

202114phn002_01
安徽黃山徽州唐模古村「翰林府」牌匾(圖片提供:高秀華/FOTOE)
202114phn002_01

翰林學士是代皇帝起草詔令的高級文官,掌握國家重要機密,同時還是皇帝的參謀顧問,需要隨時應對皇帝的諮詢。翰林在中央政府佔有特殊地位,翰林學士的職能,決定了其職業要求很高。概括而言,翰林學士的職業要求有三條:

 

保密意識

翰林學士是皇帝的機要秘書,接觸國家機密,一旦洩密,會造成嚴重的政治後果。這就要求翰林學士必須有很強的保密意識,隨意洩露機密者,是不能勝任翰林學士職務的。唐憲宗時,李吉甫被任命為中書侍郎平章事,當時李吉甫和裴垍都在翰林院當值,裴垍起草李吉甫的任命書,李吉甫起草武元衡的任命書,兩人互相保密,彼此都不知道對方起草詔令的內容。

 

北宋名臣晏殊擔任知制誥時也有很強的保密意識。有一次宋真宗生病,召晏殊入宮,給他出示一份即將任命的大臣名單,晏殊上奏道:「臣是外制,不敢越職。」 所謂「外制」,即由中書舍人或知制誥起草的詔令,而「內制」則是翰林學士起草的詔令。晏殊稱自己是知制誥,無權起草這道詔令。宋真宗接受他的意見,便找來翰林學士錢惟演起草任命書。晏殊又上奏皇帝:「我害怕出宮後會洩露機密,我請求在學士院借宿一晚」,宋真宗批准了他的請求。晏殊的保密意識很受宋真宗欣賞,不久升任晏殊為翰林學士。

 

才思敏捷

當國家政治發生重大變動時,朝廷需要發布的詔令特別多,翰林學士起草詔令的任務便極為繁重,這就要求翰林學士才思敏捷,方能勝任其職。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涇原兵變,唐德宗逃難到奉天,翰林學士陸贄隨駕。兵荒馬亂之際,皇帝要發布的詔令可謂多如牛毛,陸贄一天就要起草數百道詔令,他文思泉湧,一揮而就,極其高效完成任務。北宋翰林學士鄧潤甫在宋神宗駕崩、宋哲宗繼位時,也曾一夜之間起草了二十二道詔令。南宋寧宗駕崩,丞相史彌遠為了擁立新君以便自己執掌朝政,連夜召直學士院程珌入宮,一夜之間起草了二十五道詔令,立趙昀為新皇帝,這就是宋理宗。

 

在國家政治生活平穩的時期,翰林學士需要承擔的任務也不輕鬆,主要是起草大臣的任免詔令。宋哲宗元祐初年(1086年),同一天任命呂公著司空平章事、呂大防左僕射、范純仁右僕射,宋哲宗親自召見翰林學士蘇軾交代任務,命其一晚起草三道詔令。不過這難不倒蘇軾,他當晚飲酒賦詩,以輕鬆自如的心態完成草詔。   

 

博學多識

翰林學士除了代皇帝起草詔令,還需要隨時應對皇帝的諮詢。這就要求翰林學士具有深厚的知識功底,熟悉經史、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博古通今。宋太祖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宋滅後蜀,得到一面鏡子,發現鏡子背面有確切的鑄造年份——乾德四年。當時才乾德三年,怎麼可能出現乾德四年鑄造的鏡子?宋太祖百思不得其解,第二天上朝見到宰相,把鏡子給他們看,幾個宰相都茫然不知,只好請來翰林學士陶谷與竇儀。竇儀認定,這肯定是蜀國的鏡子,前蜀後主王衍曾用過這個年號,這鏡子必定是在王衍的乾德四年(公元922年)所鑄。宋太祖不禁感慨:「宰相須用讀書人。」

202114phn003_01
北宋大臣竇儀,因學識淵博而受宋太祖器重。(圖片提供:文化傳播/FOTOE)
202114phn003_01

宋代的翰林學士,多有博學之士。宋神宗時的翰林學士王安石,讀書廣博,自稱遍觀百家諸子之書,乃至醫書、諸小說無所不讀。翰林學士沈括,博學多識,特別精通地理,他著有《夢溪筆談》,集前代科學技術之大成。蘇軾也曾受到宋神宗誇讚,稱其才氣堪比李白,而學識深厚廣博則超過李白,後來蘇軾果然在高太后執政期間出任翰林學士。明代翰林學士解縉亦學識淵博,他主持編纂的《永樂大典》,就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巨著。

 

當然,進入翰林者,也並非全是飽學之士。明朝末年的周道登,以進士高科選入翰林,但他學識淺薄,常常淪為別人的笑柄。崇禎帝有一次問他:「『宰相須用讀書人』,當作何解?」周道登茫然不能回答,只好搪塞說要回去查閱典籍,惹得崇禎帝很不高興。這是明代八股取士導致學風空疏的一大例證。

作者:
上載日期:
2022年07月11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