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元代翰林職責多

202114phn019_01
內蒙古元上都遺址的忽必烈雕像(圖片提供:shutterstock)
202114phn019_01

元世祖中統二年(1261年),翰林國史院正式成立。以翰林學士承旨為主要負責人,以下依次為翰林學士、翰林侍讀學士、翰林侍講學士和翰林直學士。屬官包括翰林待制、翰林修撰、應奉翰林文字、翰林國史院編修官等等。元代翰林學士承旨的品秩是中國歷代翰林中最高,為從一品,這是蒙古統治者籠絡漢族知識分子的重要手段。

 

至元十二年(1275年),翰林侍講學士王磐、竇默等請求分置翰林院,專掌蒙古文字,由翰林學士承旨撒的迷底里掌管,這個從翰林國史院獨立出去的機構就是蒙古翰林院。蒙古翰林院的主要職能是翻譯潤色翰林國史院起草的詔書,以便皇帝和蒙古貴族閱讀。翰林國史院和蒙古翰林院並置,是元代翰林制度的一大特色。翰林國史院的職能,在《新元史‧竇默傳》有簡明扼要的總結:「纂修國史,典制誥,備顧問」。

 

纂修國史

翰林國史院,顧名思義,主要職能是修史。翰林學士承旨王鶚建議設立翰林國史院時,強調修史的重要性,請以右丞相史天澤監修國史,左丞相耶律鑄監修遼史,王文統監修金史,忽必烈批准他的請求。至元元年(1264年),王鶚奏請纂修成吉思汗實錄,後來,翰林國史院陸續纂修了十三位元朝皇帝的實錄。

 

元朝所修的前代史書,翰林院也發揮了主要作用。元朝翰林學士承旨張起岩、翰林學士歐陽玄都擔任《遼史》、《金史》、《宋史》三部史書的總裁,侍講學士揭傒斯也是《遼史》、《金史》的總裁。張起岩學識淵博,治學態度嚴謹,修史過程中,有些史官故意炫才,自以為是,編寫內容失當,他都據理改定。歐陽玄制定了三部史書的凡例,同時撰寫了三部史書的論、贊、表。揭傒斯更是為了修史工作廢寢忘食,最後在修《金史》的崗位上逝世。

202114phn020_01
元修三史之一《金史》書影,由元朝脫脫主持編修。(圖片提供:視覺中國)
202114phn020_01

典制誥

中統元年(1260年),忽必烈任命王鶚為元代第一位翰林學士承旨,他的主要職責是給忽必烈起草制誥文書。忽必烈即位後,發布的《即位詔》、《中統建元詔》都是王鶚起草的。翰林國史院正式設立後,起草制誥文書就成為其主要職能之一。「內則王侯之拜封、百官之制誥,外則遣使四夷、懷柔遠人,凡王命,言必以文。」蒙古翰林院獨立之後,翰林國史院起草的制誥文書,還要經過蒙古翰林院翻譯潤色,同時還要接受中書省、御史台的審查。因此,元代的翰林學士在制誥文書的撰寫方面,所受到的限制比較多。

 

備顧問

元朝統治者以游牧民族入主中原,想國家長治久安,必須學習和借鑑漢民族的先進文化。元世祖忽必烈是蒙古統治者中,較早認識到必須學習漢文化的代表人物,他設立翰林國史院,希望它能發揮顧問諮詢的作用。宋朝降臣謝昌元曾奏請設立「門下省」,忽必烈責備翰林學士王磐說:「如是有益之事,汝不入告,而使南方後至之臣言之,汝用學問何為?」其實,王磐在翰林國史院任職期間,在參政議政方面,可謂盡心盡責。他請求整肅朝廷禮儀、安撫江南人心、保留按察司、反對在用兵宋朝之際征伐日本等等。同時,王磐還隨時應對皇帝的諮詢,元朝出兵宋朝,皇帝運籌帷幄之際,有不能決斷之事,就派使者諮詢王磐,王磐的回答往往都讓皇帝很滿意。

 

翰林國史院官員還參加朝政集議,他們所參與集議的事務範圍很廣,既討論時事,也討論關於禮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事務。到元代後期,經筵侍講成為經常活動,於是這也成了翰林國史院備顧問的重要職務。在提高元朝統治者的儒家文化修養上,翰林國史院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除了修國史、典制誥、備顧問之外,翰林國史院的官員還會兼任其他臨時工作,比如擔任外交使節和主考官等。元世祖曾派遣翰林侍讀學士郝經出使南宋,但郝經剛剛進入南宋國境就被賈似道扣押在真州,十六年後才能回到大都。翰林侍講學士元明善積極推動元朝恢復科舉制度,並擔任了延祐二年(1315年)會試的主考官。

作者:
上載日期:
2022年07月11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