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翰林學士為何清貧?

202114phn006_01
清朝官員生活場景圖(圖片提供:文化傳播/FOTOE)
202114phn006_01

翰林學士地位清貴,但經濟狀況普遍較差,清代甚至有「窮翰林」的說法。翰林學士的收入,主要是俸祿、潤筆費、皇帝賞賜,清代翰林還有一筆放差收入。雖然看似財源眾多,但在俸祿低、賞賜有限、放差少的情況下,翰林學士一般都屬清貧之士。

 

俸祿  

翰林學士雖然地位尊貴,但俸祿比較低。宋真宗朝的翰林學士楊億,俸祿為七品官的標準,因為俸祿微薄,經濟貧困,他上表請求辭去翰林之職。他在上表中說:「虛忝甘泉之從臣,終作莫敖之餒鬼。從者之病莫興,方朔之饑欲死。」楊億自稱任職翰林學士後飢餓欲死,雖然有點誇張,但也是宋代翰林學士日常待遇低下的寫照。同朝另一位翰林學士李宗諤,家境貧寒,俸祿又低,沒錢辦婚事,只能靠宰相王旦接濟。明代奉行「薄俸制」,官員俸祿普遍較低,翰林學士也不例外,正五品的翰林學士,一個月俸祿為米十六石。清代翰林學士的經濟狀況也很差,所以時人有「窮翰林」的說法。曾國藩擔任翰林院檢討,收入低,開銷大,常年入不敷出。他是七品京官,一年俸祿四十五兩銀子,按照慣例給雙份工資,就是九十兩銀子,這點收入完全支撐不了他在京城的日常開支,常常要借錢度日。

202114phn007_01
晚清名臣曾國藩,初入朝時曾任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檢討等職。(圖片提供:張慶民/FOTOE)
202114phn007_01

潤筆費

潤筆,是文人靠寫文章收到的酬金,也就是現在所謂的稿費。唐代潤筆之風盛行,著名文學家韓愈,靠給亡故者寫墓誌,收入頗豐。宋代翰林學士起草詔書後,收取潤筆費已經成為慣例。《夢溪筆談》記載:翰林學士、中書舍人和知制誥草擬任命官員的詔書,從給諫、待制官以上,都要送潤筆的錢物。宋太宗時,規定了潤筆的錢額,並下詔明文刻上石碑,立在舍人院中。每次任命官員,就發文督促潤筆費,從院官往下到胥吏馬夫都可分享。宋代翰林學士楊億起草《寇准拜相制》:「能斷大事,不拘小節。有幹將之器,不露鋒芒;懷照物之明,而能包納。」寇准非常高興,誇讚道:「正得我胸中事」,額外贈送楊億白金一百兩。當然,也有翰林學士愛惜羽毛,拒收潤筆。宋初翰林王禹偁,曾經給李繼遷起草任命書,李繼遷送給他的潤筆費是日常慣例的好幾倍,王禹偁拒絕接受。

 

皇帝賞賜

皇帝為了表示對翰林學士的恩寵,常常會賜給翰林學士財物。唐德宗貞元四年(公元788年),皇帝下令,每逢晦日、上巳、重陽節,翰林學士賜錢一百貫。白居易被授予翰林學士職務後,皇帝還賞賜他一套衣服。宋代翰林學士新官上任,皇帝會賞賜一些貴重物品,如蘇軾就任翰林學士時,皇帝賜給他官服一對,金腰帶一條,金鍍銀鞍轡馬一匹。翰林學士在學士院日常當值,皇帝為撫慰翰林學士的辛勞,也會有所賞賜,如宋理宗景定年間,翰林學士馬廷鸞當值時,皇帝賜給他金香酒四瓶、新荔枝五百顆。

bulb

晦日、上巳

晦日是指農曆每月最後的一日。古時以農曆三月第一個巳日稱為「上巳節」,是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由於巳日多逢三月初三,後來,上巳節的日期固定為三月初三。巳是地支之一,天干地支是中國古代的紀年方法。天干是以天為主幹,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字表示。地支是地為支節,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字表示。十個天干與十二個地支依次序組合,構成60對干支,則每60年循環一次。這個紀年法後來亦用於紀月紀日紀時。

放差收入

翰林學士擔任主考官,是從宋代開始的,歐陽修、蘇軾等都當過省試主考官,但當時並沒有相應的報酬。清代翰林擔任各級主考官,按慣例都有一筆可觀的收入。清代官員的俸祿很低,七品的翰林院編修一年俸祿是九十兩,京城生活成本居高不下,這點收入無法維持日常生活,必須另尋其他途徑。清代翰林最盼望能夠「放差」,就是外放地方各個省擔任學政或正副主考官。最好的差事是去地方擔任學政,一屆至少能收入二三萬兩銀子;其次是地方鄉試主考官,能拿三四千兩銀子。但因翰林多差使少,朝廷必須通過考試的辦法選派各省的學政和主考。鄉試那年,先公布偏遠的雲南、貴州主考官,然後是四川、兩廣,最後公布靠近京畿的山東鄉試主考。被選中的翰林自然是歡天喜地,運氣不佳,沒有被選派的翰林,只能「自從雲貴盼山東,盼到山東又落空。學政鄉房都過了,團圓家宴月明中。」

202114phn008_01
清代科舉考場場景蠟像,浙江寧波慈城校士館。(圖片提供:大料/FOTOE)
202114phn008_01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翰林院侍講曾國藩出任四川省鄉試主考官,獲得戶部發放的二千兩銀子差旅費,鄉試結束後又獲得地方贈送的禮金至少二千兩,扣除從北京到四川的差旅費不超過五百兩,曾國藩這次任職,至少可以收入三千多兩銀子,極大緩解了他在京城的經濟壓力。

作者:
上載日期:
2022年07月11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