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宋代翰林學士起草制誥的全流程

202114phn014_01
《帝鑑圖說》彩繪插畫「燭送詞臣」,描繪宋哲宗撤御前的金蓮燭送蘇軾歸翰林院的情景。(圖片提供:緣紫舞/FOTOE)
202114phn014_01

宋代翰林學士的主要任務是起草制誥,制誥文書是涉及國家重大事務的檔案,高度機密,因此起草過程也很嚴密。宋代翰林學士起草制誥,主要流程有宿直、接旨、鎖院草制、皇帝審閱、宣麻等。

 

宿直

宿直,就是翰林學士為了方便皇帝隨時下旨,需要在翰林學士院值夜班。宿直制度中還有「儤直」的要求,就是連日值班。宋初,「儤直」的規定並未嚴格執行,宋太宗雍熙二年(公元985年),蘇易簡擔任翰林學士,大力推行儤直制度,此後該制度就得以全面推行。蘇軾在宋哲宗元祐年間擔任翰林學士,備受器重,經常連日值班。連日值班是個很辛苦的差事,天寒地凍的日子,高太后和皇帝會派遣宮人給他送來宮燭和熱酒,表示慰問。

 

接旨

翰林學士的主要職責是起草內制,有些內制涉及冊立太子、皇后,以及任命宰相等,需要皇帝面授聖旨。宋仁宗初立太子,中書召翰林學士王珪起草詔書,王珪說:「這是大事,非當面接受聖旨不可!」第二天,王珪叩見宋仁宗,並說:「天下臣民早就希望立太子,以免生亂。這次果真是陛下的聖意嗎?」仁宗道:「朕意已決。」他再拜稱賀後,才退而起草詔書。

 

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皇帝身體很差,下決心立太子,那時候他已經話語不清,學士承旨張方平至皇帝榻前稟命,皇帝倚着台几說了幾句話,張方平聽不清楚。皇帝以手指畫几,張方平請求用筆書寫,於是皇帝用筆寫了「來日降制,立某為皇太子」十個字。他寫的名字不是很清晰,張方平又進筆請他再寫一次,皇帝又寫了「潁王」二字,又寫了「大大王」三個字。張方平退而起草立潁王為太子的詔令。

 

有些內制涉及其他高級官員的任命,則不需要皇帝面授聖旨。一般而言,這類官員的任命,由中書呈上熟狀,就是在白紙上寫上具體事務,由宰相簽字,呈給皇帝批示,皇帝批准後,密封熟狀,送往翰林學士院,由值班的翰林學士起草制書。

202114phn015_01
南宋官員公服像,中國國家博物館。(圖片提供:海峰/FOTOE)
202114phn015_01

鎖院草制

所謂「鎖院」,就是在翰林學士起草制書期間,鎖上學士院的門,防止洩密。鎖院分為兩種:一種是「鎖小殿子(即便殿)」,一種是普通的鎖院。極為重大的事務,如冊立與廢黜太子、后妃,任命與罷免宰相,就需要「鎖小殿子」。鎖院之後,翰林學士開始起草詔書,由於詔書的特殊性,起草任務必須當夜完成,不可延誤。

 

皇帝審閱

翰林學士起草制書後,要馬上交給皇帝審閱。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曾公亮因年邁請求免除自己的宰相職務。皇帝批准其請求,任命他為守司空侍中、河陽三城節度使、集禧觀使。翰林學士王珪起草制書後,進呈給宋神宗。宋神宗讀至「高旗巨節,遙臨踐土之邦;間館珍台,獨揖浮丘之袂」,看了看王珪,笑着說:「此句非常圓熟,想必是老早就構思好了。」王珪回答:「確實如您所說。」王珪回家後,對他的兒子王仲修說:「我自從聽說曾公亮罷相,就辦此一聯」,並感慨宋神宗鑑賞能力確實高明。另外,宋孝宗也曾對周必大所擬的《加上尊號詔》中稱頌太上皇帝與太上皇后的幾句話「再三稽獎」,且謂「數句用經語,該括明備,非卿不能為,真大手筆也。」

 

宣麻

唐宋時任命大臣,以黃白麻紙草詔宣告,稱為「宣麻」。任命宰相這種重要的麻制,宣麻的過程非常隆重:翰林學士起草好詔書,進呈給皇帝審批,謄抄在白麻卷上,放在箱裏,由內侍押送到宣麻的地點文德殿。與此同時,御史台也召集百官至文德殿。宣麻儀式開始,「閣門使引制案置於庭,宣付中書、門下,宰相跪受,復位,以授通事舍人,赴宣制位唱名訖,奉詣宰相,宰相受之,付所司。」可見,在重大人事任免的宣麻儀式上,宰相要跪受麻制,這種儀式安排,是宰相表示對皇權的尊重。

 

如果是宣讀普通的麻制,宰相、樞密使都不需要去,只需要參知政事一員押送麻卷。「麻卷自內出,閣門啟御封,兩吏對展宣贊。舍人南面,搢笏叉手,大聲擲首尾詞及階位、姓名下數句,並所除之官而讀之,不盡宣也。聽訖,知閣門官以授參政,參政付中書吏,百官不拜而退。」整個過程簡單得多。

bulb

搢笏

笏是古代君臣朝會時手中所拿的狹長板子,上面可以記事。搢笏則指插笏,意思是不用笏時把它插於紳帶(士大夫束腰的大帶)。

作者:
上載日期:
2022年07月11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