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宋代翰林学士起草制诰的全流程

202114phn014_01
《帝鉴图说》彩绘插画“烛送词臣”,描绘宋哲宗撤御前的金莲烛送苏轼归翰林院的情景。(图片提供:缘紫舞/FOTOE)
202114phn014_01

宋代翰林学士的主要任务是起草制诰,制诰文书是涉及国家重大事务的档案,高度机密,因此起草过程也很严密。宋代翰林学士起草制诰,主要流程有宿直、接旨、锁院草制、皇帝审阅、宣麻等。

 

宿直

宿直,就是翰林学士为了方便皇帝随时下旨,需要在翰林学士院值夜班。宿直制度中还有“儤直”的要求,就是连日值班。宋初,“儤直”的规定并未严格执行,宋太宗雍熙二年(公元985年),苏易简担任翰林学士,大力推行儤直制度,此后该制度就得以全面推行。苏轼在宋哲宗元祐年间担任翰林学士,备受器重,经常连日值班。连日值班是个很辛苦的差事,天寒地冻的日子,高太后和皇帝会派遣宫人给他送来宫烛和热酒,表示慰问。

 

接旨

翰林学士的主要职责是起草内制,有些内制涉及册立太子、皇后,以及任命宰相等,需要皇帝面授圣旨。宋仁宗初立太子,中书召翰林学士王珪起草诏书,王珪说:“这是大事,非当面接受圣旨不可!”第二天,王珪叩见宋仁宗,并说:“天下臣民早就希望立太子,以免生乱。这次果真是陛下的圣意吗?”仁宗道:“朕意已决。”他再拜称贺后,才退而起草诏书。

 

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皇帝身体很差,下决心立太子,那时候他已经话语不清,学士承旨张方平至皇帝榻前禀命,皇帝倚着台几说了几句话,张方平听不清楚。皇帝以手指画几,张方平请求用笔书写,于是皇帝用笔写了“来日降制,立某为皇太子”十个字。他写的名字不是很清晰,张方平又进笔请他再写一次,皇帝又写了“颍王”二字,又写了“大大王”三个字。张方平退而起草立颍王为太子的诏令。

 

有些内制涉及其他高级官员的任命,则不需要皇帝面授圣旨。一般而言,这类官员的任命,由中书呈上熟状,就是在白纸上写上具体事务,由宰相签字,呈给皇帝批示,皇帝批准后,密封熟状,送往翰林学士院,由值班的翰林学士起草制书。

202114phn015_01
南宋官员公服像,中国国家博物馆。(图片提供:海峰/FOTOE)
202114phn015_01

锁院草制

所谓“锁院”,就是在翰林学士起草制书期间,锁上学士院的门,防止泄密。锁院分为两种:一种是“锁小殿子(即便殿)”,一种是普通的锁院。极为重大的事务,如册立与废黜太子、后妃,任命与罢免宰相,就需要“锁小殿子”。锁院之后,翰林学士开始起草诏书,由于诏书的特殊性,起草任务必须当夜完成,不可延误。

 

皇帝审阅

翰林学士起草制书后,要马上交给皇帝审阅。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曾公亮因年迈请求免除自己的宰相职务。皇帝批准其请求,任命他为守司空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集禧观使。翰林学士王珪起草制书后,进呈给宋神宗。宋神宗读至“高旗巨节,遥临践土之邦;间馆珍台,独揖浮丘之袂”,看了看王珪,笑着说:“此句非常圆熟,想必是老早就构思好了。”王珪回答:“确实如您所说。”王珪回家后,对他的儿子王仲修说:“我自从听说曾公亮罢相,就办此一联”,并感慨宋神宗鉴赏能力确实高明。另外,宋孝宗也曾对周必大所拟的《加上尊号诏》中称颂太上皇帝与太上皇后的几句话“再三稽奖”,且谓“数句用经语,该括明备,非卿不能为,真大手笔也。”

 

宣麻

唐宋时任命大臣,以黄白麻纸草诏宣告,称为“宣麻”。任命宰相这种重要的麻制,宣麻的过程非常隆重:翰林学士起草好诏书,进呈给皇帝审批,誊抄在白麻卷上,放在箱里,由内侍押送到宣麻的地点文德殿。与此同时,御史台也召集百官至文德殿。宣麻仪式开始,“阁门使引制案置于庭,宣付中书、门下,宰相跪受,复位,以授通事舍人,赴宣制位唱名讫,奉诣宰相,宰相受之,付所司。”可见,在重大人事任免的宣麻仪式上,宰相要跪受麻制,这种仪式安排,是宰相表示对皇权的尊重。

 

如果是宣读普通的麻制,宰相、枢密使都不需要去,只需要参知政事一员押送麻卷。“麻卷自内出,阁门启御封,两吏对展宣赞。舍人南面,搢笏叉手,大声掷首尾词及阶位、姓名下数句,并所除之官而读之,不尽宣也。听讫,知阁门官以授参政,参政付中书吏,百官不拜而退。”整个过程简单得多。

bulb

搢笏

笏是古代君臣朝会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上面可以记事。搢笏则指插笏,意思是不用笏时把它插于绅带(士大夫束腰的大带)。

作者:
上载日期:
2022年07月11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