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唐代翰林的政治野望

202114phn009_01
《帝鉴图说》彩绘插画,描绘唐宪宗与宰相谈论国事不知疲倦。(图片提供:缘紫舞/FOTOE)
202114phn009_01

唐玄宗初年,起草诏书的主要职责在集贤院,后来,集贤院草诏权逐渐转移到翰林院。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在翰林院之南另外建学士院。翰林学士院的产生,侵夺了集贤院起草诏书的职权,从此,原来的翰林院一分为二,翰林院成为侍奉君主的闲散机构,学士院则是在禁中起草诏令的机要部门。学士院的翰林学士,接近皇帝,地位尊贵,有非常令人称道的政治作为。他们的政治作为表现在:反对宦官专权,拥护皇权;负责起草重要诏令;觉得皇帝的命令不合理时拒绝起草诏书。

 

反对宦官专权

宦官专权是唐代政治的一大痼疾,致使皇帝大权旁落,甚至左右皇帝的生死。翰林学士作为饱受儒家经典薰陶的读书人,又是皇帝倚重的左膀右臂,在反对宦官专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唐代宗时,宦官李辅国权势极大,架空皇帝,甚至直接对唐代宗说:“大家(皇帝的俗称)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唐代宗非常不高兴,就扶植宦官程元振,命其掌管军权,以削弱李辅国的势力。岂料程元振更为嚣张跋扈,他权倾朝野,为所欲为,朝廷群臣敢怒而不敢言。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吐蕃入侵,直逼京城,程元振瞒报军情,以至京城沦陷,唐代宗仓惶出逃陕州。国家危难之际,翰林学士柳伉不顾个人安危,给唐代宗上疏,坚决要求诛杀程元振。疏云:“天下之心皆恨陛下不练士卒,疏远贤良,委任宦官,离间将相,以至于此。欲救今日之急,存宗庙社稷,即请斩元振之首,悬示天下,尽出内使,配隶诸州。”唐代宗看了柳伉的这道奏疏,顺水推舟解除了程元振的兵权。

 

程元振被解职后,宦官鱼朝恩掌管神策军,骄横跋扈,唐代宗策划铲除他,当朝宰相元载也看出皇帝的心事,于是他们密谋,并拉拢神策军中鱼朝恩的党羽,策反神策军。寒食节这天,皇帝大宴群臣,宴会结束后,皇帝单独把鱼朝恩留下来。等他一到,代宗便斥责他图谋不轨,左右上前将他擒获并缢死。但是元载妒忌翰林学士李泌,便给唐代宗进谗言:“李泌常常与亲朋好友在神策军宴饮,他与鱼朝恩是同党。”唐代宗解释:“神策军里有很多李泌的老下级,所以我经常派他去北军,李泌也参与了诛杀鱼朝恩的秘密行动。”可见,在这次诛杀宦官鱼朝恩的过程中,翰林学士李泌在背后发挥了重要作用。

 

起草重要诏书

翰林学士的一大重要任务是起草诏书,诏书本来是比较模式化的公文,但在非常时期,翰林学士也能在起草诏书时挥洒才情,发挥意想不到的巨大作用。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藩镇兵变,泾原叛军攻入长安,德宗逃亡奉天。兵荒马乱之际,人心不稳,翰林学士陆贽劝德宗发布罪己诏,并起草《奉天改元大赦制》。制诰言辞恳切,感染力强,起到聚拢人心的作用,如“长于深宫之中,暗于经国之务。不知稼穑之艰难,不察征戍之劳苦。天谴于上而朕不悟,人怨于下而朕不知。万品失序,九庙震惊。上辱于祖宗,下负于黎庶,朕实不君,人则何罪?”真挚恺切,感人至深。当日诏书公布天下,就算是赳赳武夫,也都感动流泪,激发出无限的精神力量。平定叛乱后,当时的人认为,除了三军用命之外,陆贽的文章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02114phn010_01
唐代大臣陆贽,后官至宰相。(图片提供:视觉中国)
202114phn010_01

封还驳正

唐代后期的翰林学士,对于皇帝的旨意,并不全都依照命令起草诏书,他们对于认为不合理的命令,可以拒绝起草。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王承宗叛乱,唐宪宗下令任命宦官吐突承璀为行营招讨处置使,率领神策军和地方军队征讨。翰林院中多人进谏,认为自古以来没有让宦官统领军队的先例,如果让宦官统领军队,必然出师不利。后来宰相也提出反对任命宦官为军队统帅的意见,皇帝坚持己见,宰相只能从命,命令翰林学士李绛起草诏书。李绛坚决反对,皇帝甚至拿着一纸文书说:“宰相都同意任命吐突承璀为统帅,你为什么坚决不同意呢?”此后只好让中书省直接发布了任命书。但吐突承璀带兵久战不胜,累年无功,宪宗在大臣的压力下,不得已将他降职。

作者:
上载日期:
2022年07月11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