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202114phn009_01
《帝鑑圖說》彩繪插畫,描繪唐憲宗與宰相談論國事不知疲倦。(圖片提供:緣紫舞/FOTOE)
202114phn009_01

唐玄宗初年,起草詔書的主要職責在集賢院,後來,集賢院草詔權逐漸轉移到翰林院。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在翰林院之南另外建學士院。翰林學士院的產生,侵奪了集賢院起草詔書的職權,從此,原來的翰林院一分為二,翰林院成為侍奉君主的閒散機構,學士院則是在禁中起草詔令的機要部門。學士院的翰林學士,接近皇帝,地位尊貴,有非常令人稱道的政治作為。他們的政治作為表現在:反對宦官專權,擁護皇權;負責起草重要詔令;覺得皇帝的命令不合理時拒絕起草詔書。

 

反對宦官專權

宦官專權是唐代政治的一大痼疾,致使皇帝大權旁落,甚至左右皇帝的生死。翰林學士作為飽受儒家經典薰陶的讀書人,又是皇帝倚重的左膀右臂,在反對宦官專權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唐代宗時,宦官李輔國權勢極大,架空皇帝,甚至直接對唐代宗說:「大家(皇帝的俗稱)但內裏坐,外事聽老奴處置。」唐代宗非常不高興,就扶植宦官程元振,命其掌管軍權,以削弱李輔國的勢力。豈料程元振更為囂張跋扈,他權傾朝野,為所欲為,朝廷群臣敢怒而不敢言。廣德元年(公元763年),吐蕃入侵,直逼京城,程元振瞞報軍情,以至京城淪陷,唐代宗倉惶出逃陝州。國家危難之際,翰林學士柳伉不顧個人安危,給唐代宗上疏,堅決要求誅殺程元振。疏云:「天下之心皆恨陛下不練士卒,疏遠賢良,委任宦官,離間將相,以至於此。欲救今日之急,存宗廟社稷,即請斬元振之首,懸示天下,盡出內使,配隸諸州。」唐代宗看了柳伉的這道奏疏,順水推舟解除了程元振的兵權。

 

程元振被解職後,宦官魚朝恩掌管神策軍,驕橫跋扈,唐代宗策劃剷除他,當朝宰相元載也看出皇帝的心事,於是他們密謀,並拉攏神策軍中魚朝恩的黨羽,策反神策軍。寒食節這天,皇帝大宴群臣,宴會結束後,皇帝單獨把魚朝恩留下來。等他一到,代宗便斥責他圖謀不軌,左右上前將他擒獲並縊死。但是元載妒忌翰林學士李泌,便給唐代宗進讒言:「李泌常常與親朋好友在神策軍宴飲,他與魚朝恩是同黨。」唐代宗解釋:「神策軍裏有很多李泌的老下級,所以我經常派他去北軍,李泌也參與了誅殺魚朝恩的秘密行動。」可見,在這次誅殺宦官魚朝恩的過程中,翰林學士李泌在背後發揮了重要作用。

 

起草重要詔書

翰林學士的一大重要任務是起草詔書,詔書本來是比較模式化的公文,但在非常時期,翰林學士也能在起草詔書時揮灑才情,發揮意想不到的巨大作用。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藩鎮兵變,涇原叛軍攻入長安,德宗逃亡奉天。兵荒馬亂之際,人心不穩,翰林學士陸贄勸德宗發布罪己詔,並起草《奉天改元大赦制》。制誥言辭懇切,感染力強,起到聚攏人心的作用,如「長於深宮之中,暗於經國之務。不知稼穡之艱難,不察征戍之勞苦。天譴於上而朕不悟,人怨於下而朕不知。萬品失序,九廟震驚。上辱於祖宗,下負於黎庶,朕實不君,人則何罪?」真摯愷切,感人至深。當日詔書公布天下,就算是赳赳武夫,也都感動流淚,激發出無限的精神力量。平定叛亂後,當時的人認為,除了三軍用命之外,陸贄的文章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02114phn010_01
唐代大臣陸贄,後官至宰相。(圖片提供:視覺中國)
202114phn010_01

封還駁正

唐代後期的翰林學士,對於皇帝的旨意,並不全都依照命令起草詔書,他們對於認為不合理的命令,可以拒絕起草。唐憲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王承宗叛亂,唐憲宗下令任命宦官吐突承璀為行營招討處置使,率領神策軍和地方軍隊征討。翰林院中多人進諫,認為自古以來沒有讓宦官統領軍隊的先例,如果讓宦官統領軍隊,必然出師不利。後來宰相也提出反對任命宦官為軍隊統帥的意見,皇帝堅持己見,宰相只能從命,命令翰林學士李絳起草詔書。李絳堅決反對,皇帝甚至拿着一紙文書說:「宰相都同意任命吐突承璀為統帥,你為甚麼堅決不同意呢?」此後只好讓中書省直接發布了任命書。但吐突承璀帶兵久戰不勝,累年無功,憲宗在大臣的壓力下,不得已將他降職。

Author:
Last updated:
2022-07-11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