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唐代婚礼多姿彩

dunhuangshejitu_1000wpx_v2_03
榆林第25窟里的《弥勒下生经变图》,属中唐时期的画作。右下角为当时婚礼场面。(网络图片)
dunhuangshejitu_1000wpx_v2_03

古代的婚礼是怎样的?我们除可在历史典籍中略知一二外,也可在敦煌壁画里找到答案。别以为敦煌壁画只描绘佛教众相,其实它有很多当时社会的生活场景。在敦煌榆林第25窟的《弥勒下生经变图》,生动地描画了中唐时期,吐蕃男子与汉族女子的一场婚礼盛况。

 

蕃汉联婚

为何历史学家认为这画是吐蕃与汉族联婚的场景?因为这窟约建于大历十一年(公元776年)至建中二年(公元781年)间,当时吐蕃已占领瓜州(现今瓜州县,榆林窟所在地),仍未占领沙州(现今敦煌),吐蕃与汉族频繁交往。其次,从一对新人的服饰也可看出端倪。画中新郎穿的是反领窄袖衣服,这是当时胡人的服饰,与中原汉族的企领阔袖衣着特色有明显分别。

dunhuangshejitu_1000wpx_v2_04
榆林第25窟里的《弥勒下生经变图》中的婚礼情景
dunhuangshejitu_1000wpx_v2_04

婚礼场地: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记载:“北朝婚礼,青布幔为屋,在门内外,谓之青庐,于此交拜。”这画的婚礼举行场地就是一个帐幕,又叫青庐或百子帐,是以青布搭成的帐篷,一对新人会在青庐行礼及住一晚。早在东汉至唐代都有在青庐举行婚礼的风俗,是受胡风影响的证据之一。

 

嫁衣:现代新郎新娘的服饰,中式婚礼的主流是红色,西式婚礼则是白色。中式婚礼的凤冠霞帔其实是在明代才开始流行。在唐代时,流行的婚嫁服饰是“红男绿女”。新郎穿的是红色礼服,反而新娘所穿的是青色嫁衣,这就是“红男绿女”一词的由来。疑问来了,究竟青色是什么颜色?青色是绿色还是蓝色呢?其实青色是介于蓝色与绿色之间的颜色,所以唐代新娘的青色嫁衣偏蓝还是偏绿,没有一定的说法。

 

奠雁:新郎去迎亲时会带一对雁,待新娘坐鞍后,新郎便会将雁送给女家,女家会用红线缚住雁嘴,待仪式结束后再放生。为何送雁?古人认为雁是长情之鸟,而且雁是春天飞向北,秋天飞向南,往来有时,顺应阴阳,比喻夫妇和顺守约。若没有真雁,可用木刻雁代替。中国现时婚礼没有雁,会以鸡鸭取代。韩国现时的婚礼仍有用木雁。

202141phn004
敦煌壁画中的奠雁之礼(图片提供:海峰/FOTOE)
202141phn004

行礼方式:唐代新人拜堂并非叩拜长辈亲属,而是指夫妇行拜礼,采男跪女揖的拜法。现今学者没有统一说法,有说可能因武则天时期女性地位提升,所以出现男跪女揖的情况。在画中可以见到新郎五体投地跪拜,新娘只是揖手,行叉手礼。

 

饮宴场面:从画中可以看到有一矮小的台,台面设有台布,放了食物及餐具,包括筷子(又称箸)及匙羮。从画中的小矮台可以引证唐代的台仍是采用矮小形制。

 

敦煌壁画以外的唐代婚俗

三书六礼:唐代的婚俗主要依周代制定的“三书六礼”而行。“三书”指聘书、礼书、迎亲书;“六礼”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作诗:唐诗是唐代文学璀璨的一环,新郎要迎娶佳人,也要具备一定的作诗才华,否则亦要有一班懂得作诗的伴郎协助。在唐代婚礼上,当新郎到女家迎接新娘,新娘会固意暂不露面,说是整理妆容,新郎及一班协助迎亲的“兄弟”就会叫喊新娘快露面,新郎这时亦要显露诗兴才华,即场吟诗,后世称为“催妆诗”。敦煌文书中亦有催妆诗记载:“兩心他自早相知,一过遮拦故作迟。更转只愁奔兔月,情來不要画娥眉。”意思是指一对新人的心意早已相通,新娘迟迟不露面,月亮都快出来了,请不要画眉(隐喻留待新郎为新娘画眉)。

 

坐鞍:新郎以催妆诗请出新娘后,一对新人会被布帐隔开,新娘被安排坐在新郎的马鞍上,这仪式叫“坐鞍”,这是北方盛行的礼俗,有说这是游牧民族的风俗,因游牧民族以马背为家;亦有说因马鞍的“鞍”与平安的“安”同声,取其平安长久之义。

 

盖头:新娘在女家出门时,父母会训诫一番之外,还需用物品遮住新娘的脸容,用意为避邪,这礼俗称之为盖头。唐代用作盖头的物品种类不一,有帷帽、幂离等。

 

转毡或传毡:新娘到达夫家后,双脚不能直接在地上行,以免撞着鬼神,所以要由人背着进夫家的青庐或踏着地毡而行。由于每步都需要转毡,故称为传毡或传毡。

 

合巹和结发:新人拜堂后会饮合巹酒,盛酒的器皿卺是将葫芦瓜一分为二。结发是夫妇各剪一小撮头发用来打同心结,寓意同心偕老,“结发夫妇”之词由此而来。

 

佛教里的婚礼

这幅壁画是描绘佛教《弥勒下生经》里的婚嫁场面,佛教认为在弥勒佛降生的世代,人的寿命是四千岁,女子在五百多岁才会结婚,因此经变图有婚礼场面。

上载日期:
2024年01月18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