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翰林学士与皇帝关系

202114phn004_01
清朝康熙皇帝诏书,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鄂温克博物馆藏。(图片提供:刘朔/FOTOE)
202114phn004_01

翰林学士代皇帝立言,起草诏书,直接服务的对象是皇帝。由于诏书事关皇家颜面,朝野关注,经皇帝审阅后,也会对诏书提出自己的意见。另一方面,翰林学士有封还词头的权力,即拒绝起草诏书。翰林与皇帝的双向互动关系,在起草诏书这一环节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宋太祖时期,翰林学士陶谷长期担任起草诏书的工作。他自以为有功,希望宋太祖重用他。宋太祖却说:“翰林学士起草诏书,无非是参照前人的范本,改换词句,充其量不过依样画葫芦而已,又有何难?”陶谷方才醒悟,作诗自嘲:“堪笑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

 

其实,宋太祖是武将出身,还没有意识到中央政府文书的重要作用,后世的宋代皇帝对于翰林学士起草的诏书则重视得多。翰林学士杨亿(字大年)为宋真宗起草一份宋朝皇帝答复辽国的国书,他在诏书中用了“邻壤交欢”这个词。诏书送到宋真宗那里审阅,真宗在“邻壤”二字旁边批上“朽壤?鼠壤?粪壤?”六字,表明他不满“邻壤交欢”的表述。诏书被退回重写后,杨亿就把邻壤改为邻境,次日还表示要辞去翰林学士一职。

 

明清时代,翰林院已经失去起草重要诏令的职权,但翰林院起草的其他文书,皇帝也很重视。乾隆十三年(1748年),掌管翰林院的大学士张廷玉,在给去世的皇后撰写祭文用了“泉台”二字,乾隆皇帝觉得这两个字不够尊荣,用在普通人身上可以,但岂可加之皇后之尊?最后以“全不留心检点,草率塞责,殊失敬理之义”的罪名,将张廷玉罚俸一年。

bulb

泉台

意为墓穴,亦指阴间。

202114phn005_01
清乾隆帝孝贤纯皇后,病逝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图片提供:文化传播/FOTOE)
202114phn005_01

皇帝对翰林学士起草的诏书拥有审批权,而翰林学士也拥有“封还词头”的权力。词头是翰林学士起草诏令所依据的提要,内容多为皇帝下达的关于人事任免方面的处理意见,如果翰林学士不同意皇帝的意见,可以将词头封还,不予草诏。这就要求翰林学士品行正直,具有独立的政治品格,而不是完全听命于皇帝。

 

唐昭宗天复二年(公元902年)七月,宰相韦贻范谋求起复,朝廷命令韩偓起草韦贻范起复制,韩偓严词拒绝:“我的手腕可以断,此制不可起草!”即上疏论韦贻范遭丁忧未数月,急忙就让他官复原职.实在是骇人听闻,有伤国体。传达皇帝命令的两位学士院中使威胁他不要以死犯上,韩偓则将奏疏交给他们,脱衣睡觉,二使只好将韩偓的奏疏上呈皇帝。唐昭宗阅后,随即命令停止草制,还下令嘉奖韩偓。

 

宋代号称皇帝与士大夫共同治理天下,士大夫的政治品格尤为可观,翰林学士封还词头就更为常见。宋真宗想立刘娥为皇后,命令丁谓请翰林学士杨亿起草诏令,杨亿反对立刘娥为皇后,拒绝起草诏令。丁谓劝说:“请您勉为其难起草一份诏书,富贵唾手可得。”杨亿不为所动,说:“如此富贵,并非我所愿。”宋真宗只好另请他人起草。杨亿难以心安,擅自离开朝廷,回家养病,好在宋真宗并没有追究他的罪过,还赐给他药物和金帛。

 

宋哲宗元祐年间,苏轼担任翰林学士时,朝廷命令他起草关于文彦博、吕公著、安焘、赵宗晟等人的诏令,苏轼认为有所不当,就没有起草,而且向朝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朝廷最终接受他的意见。

 

绍兴八年(1138年),金国派遣使者来宋国议和,宋高宗命令翰林院直学士曾开起草国书,曾开拒绝起草,请求辞官,秦桧温言安抚他,并以执政之位利诱,他凛然回答:“儒生所争的是义,不义之事,虽高官厚禄也不顾。”

 

翰林学士虽然有封还词头的权力,但并不意味着皇帝就可以收回成命。皇帝可以命令其他人起草,一般而言,最佳的候补人选是中书舍人、知制诰,或是其他翰林学士,或暂且以其他官员负责起草。德祐元年(1275年),元朝军队长驱直入,逼近临安,宋廷遣使纳降表,翰林院直学士高应松不肯草诏,于是改命京局官刘褒然起草。

作者:
上载日期:
2022年07月11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