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202114phn004_01
清朝康熙皇帝詔書,內蒙古呼倫貝爾市鄂溫克旗鄂溫克博物館藏。(圖片提供:劉朔/FOTOE)
202114phn004_01

翰林學士代皇帝立言,起草詔書,直接服務的對象是皇帝。由於詔書事關皇家顏面,朝野關注,經皇帝審閱後,也會對詔書提出自己的意見。另一方面,翰林學士有封還詞頭的權力,即拒絕起草詔書。翰林與皇帝的雙向互動關係,在起草詔書這一環節得到最充分的體現。

 

宋太祖時期,翰林學士陶谷長期擔任起草詔書的工作。他自以為有功,希望宋太祖重用他。宋太祖卻說:「翰林學士起草詔書,無非是參照前人的範本,改換詞句,充其量不過依樣畫葫蘆而已,又有何難?」陶谷方才醒悟,作詩自嘲:「堪笑翰林陶學士,年年依樣畫葫蘆。」

 

其實,宋太祖是武將出身,還沒有意識到中央政府文書的重要作用,後世的宋代皇帝對於翰林學士起草的詔書則重視得多。翰林學士楊億(字大年)為宋真宗起草一份宋朝皇帝答覆遼國的國書,他在詔書中用了「鄰壤交歡」這個詞。詔書送到宋真宗那裏審閱,真宗在「鄰壤」二字旁邊批上「朽壤?鼠壤?糞壤?」六字,表明他不滿「鄰壤交歡」的表述。詔書被退回重寫後,楊億就把鄰壤改為鄰境,次日還表示要辭去翰林學士一職。

 

明清時代,翰林院已經失去起草重要詔令的職權,但翰林院起草的其他文書,皇帝也很重視。乾隆十三年(1748年),掌管翰林院的大學士張廷玉,在給去世的皇后撰寫祭文用了「泉台」二字,乾隆皇帝覺得這兩個字不夠尊榮,用在普通人身上可以,但豈可加之皇后之尊?最後以「全不留心檢點,草率塞責,殊失敬理之義」的罪名,將張廷玉罰俸一年。

bulb

泉台

意為墓穴,亦指陰間。

202114phn005_01
清乾隆帝孝賢純皇后,病逝於乾隆十三年(1748年)。(圖片提供:文化傳播/FOTOE)
202114phn005_01

皇帝對翰林學士起草的詔書擁有審批權,而翰林學士也擁有「封還詞頭」的權力。詞頭是翰林學士起草詔令所依據的提要,內容多為皇帝下達的關於人事任免方面的處理意見,如果翰林學士不同意皇帝的意見,可以將詞頭封還,不予草詔。這就要求翰林學士品行正直,具有獨立的政治品格,而不是完全聽命於皇帝。

 

唐昭宗天復二年(公元902年)七月,宰相韋貽範謀求起復,朝廷命令韓偓起草韋貽範起復制,韓偓嚴詞拒絕:「我的手腕可以斷,此制不可起草!」即上疏論韋貽範遭丁憂未數月,急忙就讓他官復原職.實在是駭人聽聞,有傷國體。傳達皇帝命令的兩位學士院中使威脅他不要以死犯上,韓偓則將奏疏交給他們,脫衣睡覺,二使只好將韓偓的奏疏上呈皇帝。唐昭宗閱後,隨即命令停止草制,還下令嘉獎韓偓。

 

宋代號稱皇帝與士大夫共同治理天下,士大夫的政治品格尤為可觀,翰林學士封還詞頭就更為常見。宋真宗想立劉娥為皇后,命令丁謂請翰林學士楊億起草詔令,楊億反對立劉娥為皇后,拒絕起草詔令。丁謂勸說:「請您勉為其難起草一份詔書,富貴唾手可得。」楊億不為所動,說:「如此富貴,並非我所願。」宋真宗只好另請他人起草。楊億難以心安,擅自離開朝廷,回家養病,好在宋真宗並沒有追究他的罪過,還賜給他藥物和金帛。

 

宋哲宗元祐年間,蘇軾擔任翰林學士時,朝廷命令他起草關於文彥博、呂公著、安燾、趙宗晟等人的詔令,蘇軾認為有所不當,就沒有起草,而且向朝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朝廷最終接受他的意見。

 

紹興八年(1138年),金國派遣使者來宋國議和,宋高宗命令翰林院直學士曾開起草國書,曾開拒絕起草,請求辭官,秦檜溫言安撫他,並以執政之位利誘,他凜然回答:「儒生所爭的是義,不義之事,雖高官厚祿也不顧。」

 

翰林學士雖然有封還詞頭的權力,但並不意味着皇帝就可以收回成命。皇帝可以命令其他人起草,一般而言,最佳的候補人選是中書舍人、知制誥,或是其他翰林學士,或暫且以其他官員負責起草。德祐元年(1275年),元朝軍隊長驅直入,逼近臨安,宋廷遣使納降表,翰林院直學士高應松不肯草詔,於是改命京局官劉褒然起草。

Author:
Last updated:
2022-07-11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