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宋代翰林原来可兼职?

202114phn016_01
曾任翰林学士的宋代文学家苏轼(图片提供:郑立山/FOTOE)
202114phn016_01

宋代翰林学士作为皇帝的机要秘书,主要职责是给皇帝起草诏令,除了日常性质的工作之外,还要兼任其他临时工作,主要有担任主考官、参加外交活动、编修书籍等。这些工作虽然是临时性质,但在国家的日常运作中,又占有重要地位,缺一不可。可见,宋代翰林学士地位确实尊崇,经过多方工作的历练后,出任宰执是水到渠成之事。

 

担任主考官

科举考试是封建帝国的抡才大典,从皇帝到普通士人都极为重视。翰林学士身为皇帝的机要秘书,又在士林中威望极高,经常被委任为科举考试的主考官。主考官的权力贯穿于科举考试的各个环节,诸如出题、阅卷、定名次,因此主考官必然是朝野关注的焦点人物。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翰林学士欧阳修担任省试主考官,当时的士子中流行一种“太学体”文章,文风险怪艰涩,欧阳修利用自己身为主考官的权力,对于答卷文风险怪的考生,一律予以黜落,最终录取的考生,答卷文风平易流畅。那些落榜的考生,忿忿不平,趁欧阳修外出的时候,拦住欧阳修闹事。然而,科场的文风,在欧阳修的强力干预下,最终得以扭转。

 

主考官的文章,也是士子学习和模仿的最佳参考资料。元祐三年(1088年),翰林学士苏轼担任省试主考官,试卷有一道题目是《光武何如高帝论》,阅卷官张耒给苏轼送来一张答卷,并觉得这张答卷的文章是模仿苏轼的《醉白堂记》。苏轼看完之后很高兴,就把这张答卷放在第一等。至试卷拆封后,才知道这位士子名为刘焘,后来他还中了进士。

 

翰林学士担任各类考试的出题人,有时候也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困扰。元祐元年(1086年)十二月,翰林学士苏轼为学士院试馆职出了一道策问,由于苏轼曾经当众嘲笑著名学者程颐,程颐的门生朱光庭就趁此机会上了一道奏折,认为策问“语涉先帝,极为不恭”,要求朝廷给苏轼定罪。高太后为了平息争端,下诏苏轼免罪。但苏轼已深陷党争旋涡,不得已自请外放杭州任职。

 

参加外交活动

外交是国家政治的一项重要活动。出任外交使节的人选,既要能言善辩、博学多识,又要待人接物不卑不亢,才能在外交活动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翰林学士无疑是出任外交使节的优秀人选。宋代翰林学士出使外国,往往颇受优待。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王拱辰出使辽国,颇受礼遇,辽国君主表示,王拱辰是南朝少年状元,进入翰林院已经十五年,所以厚待他。次年,翰林学士欧阳修出使辽国,辽国人以最高级别礼遇接待欧阳修,他们公开说,欧阳学士名重当世,应该接受特别礼遇。元祐四年(1089年),翰林学士苏辙出使辽国,初到辽国首都燕京,辽国殿侍对苏辙说:“您兄长的《眉山集》已在此地流传多时,您为何不印行文集?”此后还有人在宴席上讨论他父亲苏洵的文章,并有人到帐前向苏辙请教茯苓如何食用,这应当是看过苏辙《服茯苓赋》一文。可见,“三苏”的文名早就盛传辽国,此次出使也给苏辙留下深刻印象。

202114phn017_01
四川省眉山市三苏纪念馆苏辙《出使契丹》塑像(图片提供:谭伟/FOTOE)
202114phn017_01

翰林学士不但充当外交使节,有时候也负责接待外国使节。翰林学士苏轼在哲宗元祐年间奉命接待辽国使者。辽使素闻苏轼大名,有意要为难他,便向他发问:“苏翰林乃中原名士,今有一事求教,我大辽国,有一上联:三光日月星,至今无人能对出下联,请苏学士属对。”苏轼略一思索,立即对出下联:“四诗风雅颂”。原来《诗经》中的“雅”,又可分“大雅”和“小雅”,所以风雅颂合称为“四诗”。辽国使节惊叹不已。

 

编修书籍

宋代是一个崇文的朝代,文化事业十分发达,统治者常常动员编撰书籍。翰林学士学识渊博,编修各类书籍的重任,自然由其承担。宋太宗朝翰林学士李昉等人主持编撰《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宋真宗朝翰林学士杨亿等人主持编撰《册府元龟》。这四部著名大书是宋代文治的重要体现。宋仁宗朝翰林学士欧阳修编撰的《新唐书》,历时十七年方才完工,文采焕然,史笔严谨,较《旧唐书》增色甚多。此外,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翰林学士王尧臣等人仿照《开元四部录》著录四馆藏书,编成《崇文总目》六十卷,这也是一部十分重要的目录学著作。

202114phn018_01
《太平广记》(明刊本),中国国家博物馆。(图片提供:海峰/FOTOE)
202114phn018_01
作者:
上载日期:
2022年07月11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