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元代的科举与儒学

声音导航

 

202105phn029_01
江苏南京江南贡院(科举博物馆)状元展厅(图片提供:海峰/FOTOE)
202105phn029_01

科举的形式

中国以考试方式来选举人才、出任官吏有长远的历史,但在七世纪之前还不是主要的方式。隋朝开始分科考试选举人才,不过并没有制度化。唐朝才开始将科举制度化,一是以临时需要而设置的“制举”,如“贤良方正”、“才识兼茂”等名目的各科,一是每年定期的“常科”,如“明经”、“进士”等科,常科中的进士科渐受到重视。宋朝沿袭唐朝,更扩大了进士科的选举人才,在320年间共录取了39000多人,每榜平均人数有330人左右,是从唐到清代进士最多的时期。宋代进士及第后就立刻出任为官员,社会地位崇高,政治上出身又最为荣誉,他们都被看作“天子门生”,也深以此自负。辽朝契丹政权也为汉族士人设科举,但统治的汉地小,汉族士人也较少,每榜进士平均不过41人左右。金代录取汉人进士,平均每榜有134人左右,女真进士科更少,且施行时间较短。总之,金、宋的士人都全然接受科举为选官最好的方式,看作是正途出身。

 

元代科举的推迟

不论华北金代的儒士还是华南宋代的儒士,他们从开始就致力于争取蒙古政权实行中国文化,所谓以汉法治国,而人才选任为官的科举是汉法的正途。元代在窝阔台汗时有过“戊戌选士”来考选儒士任官,这不算是标准的科举,但初步确立了儒户,免得儒士流落、受驱使。即如忽必烈有庞大的儒士集团,也颇任用他们协助治国,却也未接受科举制度,直到元代中期的仁宗时,才确立了科举制度。从太宗戊戌年(1238年)到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下诏行科举,历经争取、辩论,其间推迟了76年之久。

 

元代科举推迟这么久的原因,大约有几点可以说明:第一是文化的差异。蒙古本身没有用文字考试作为决定任官人才标准的观念,也怀疑是否能论述经典,能考试者,必然就是适用的优先人才?第二是蒙古任官治国有它的方法。如家世、身份可世袭任官,透过征召、聘请等也可罗致人才,因此科举似乎并非急需必行。再者儒学校每年可考选为吏员,地方官府也可自行召考吏员,吏员出身有才能都可循升为中、高级官员,并不讲究进士出身始能为官,这和宋代官、吏区别大为不同。第三是科举的流弊。宋元人对科举都有些批评,主要是指考试重记诵、诗赋,论说高阔、文学华美,但却是浮夸空文,成为无用空疏之学。这种虚诞的流弊每为学者们所不满,而对于蒙古务实、简朴的观念更是扞格不入。

202105phn030_01
元仁宗在元皇庆二年(1313年)恢复了宋亡以来停废了二十余年的科举制度(图片提供:左冬辰/FOTOE)
202105phn030_01

科举的实施

从成吉思汗攻金,逐渐接触汉人及中国文化,到元仁宗实施科举,经过了百年之久,蒙古、色目人对中国文化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吸收,蒙古的选才用人方式也积存了不少弊端,而科举也是选才任官之法,又是由高知识分子中考选,似乎可尝试成制度化的新政策。元仁宗继位前久在汉地,结识许多儒士,以及蒙古汉学者,他本人颇受汉文化教养,于是和儒臣们商议确定了开科取士的科举。方法是每三年举办一次,第一年是乡试,在各行省和直属中书省的腹里各路举行,录取300人;第二年是会试,在首都京城举行,录取100人;接着是办理以皇帝名义的御试,只用来排列及第进士的名次。特别的是考试依蒙古、色目为右榜,汉人、南人为左榜,来分配录取名额,乡试各取75名,会试各取25名。考试科目乡试与会试相同,右榜考经义、策论各一场,左榜则增考一场赋、诏等文章;御试就只考策论一场。比较起来,科目、内容、字数的要求上左榜都高于右榜,而且从人口比例而言,左榜族群远远超过右榜北族之人,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族群配额大有利于右榜,不和左榜士人竞争,但以考试内容(儒学)和语文(汉文)表达来看,反而都不利于右榜士人,这是显而易见的。为鼓励和提升文化水准,对蒙古政权而言分榜应是有其必要,只不过左榜名额也未免太少了些。

202105phn031_01
《宋元科举题名录》(复制品),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藏品(图片提供:左冬辰/FOTOE)
202105phn031_01

科举与儒学

元代各级学校教育为儒学的内容,又仿中央国子学以程朱理学为宗旨,尤其南宋儒士加入后,更以朱子学蔚为大观。元代科举虽突出对经学传统的维持,但特别的是以朱子学为标准,由《四书》中出题,以朱子的《四书集注》作答;五经中各选一经,虽可用古注解,但以程、朱注说较为有利。熟读朱子《四书》、《经》解,加上较好的文学,大概就是士人准备科举的窍门。所以元代关于《四书》著作颇多,其中约三分之一是供科举的用书,可想而见当时的情况,而朱子的著述也在学者中几乎都有习读。这种朱子儒学的标准,造成科举的僵化,应举考试的士人往往也迁就这种标准来读书,这恐怕是朱子始料不及的吧?但无论如何,科举制度仍是右、左榜各种人心所向往的正途,仍然促进了儒学的发展。

 

作者:
上载日期:
2024年01月08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