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聲音導航:

 

202105phn029_01
江蘇南京江南貢院(科舉博物館)狀元展廳(圖片提供:海峰/FOTOE)
202105phn029_01

科舉的形式

中國以考試方式來選舉人才、出任官吏有長遠的歷史,但在七世紀之前還不是主要的方式。隋朝開始分科考試選舉人才,不過並沒有制度化。唐朝才開始將科舉制度化,一是以臨時需要而設置的「制舉」,如「賢良方正」、「才識兼茂」等名目的各科,一是每年定期的「常科」,如「明經」、「進士」等科,常科中的進士科漸受到重視。宋朝沿襲唐朝,更擴大了進士科的選舉人才,在320年間共錄取了39000多人,每榜平均人數有330人左右,是從唐到清代進士最多的時期。宋代進士及第後就立刻出任為官員,社會地位崇高,政治上出身又最為榮譽,他們都被看作「天子門生」,也深以此自負。遼朝契丹政權也為漢族士人設科舉,但統治的漢地小,漢族士人也較少,每榜進士平均不過41人左右。金代錄取漢人進士,平均每榜有134人左右,女真進士科更少,且施行時間較短。總之,金、宋的士人都全然接受科舉為選官最好的方式,看作是正途出身。

 

元代科舉的推遲

不論華北金代的儒士還是華南宋代的儒士,他們從開始就致力於爭取蒙古政權實行中國文化,所謂以漢法治國,而人才選任為官的科舉是漢法的正途。元代在窩闊台汗時有過「戊戌選士」來考選儒士任官,這不算是標準的科舉,但初步確立了儒戶,免得儒士流落、受驅使。即如忽必烈有龐大的儒士集團,也頗任用他們協助治國,卻也未接受科舉制度,直到元代中期的仁宗時,才確立了科舉制度。從太宗戊戌年(1238年)到仁宗皇慶二年(1313年)下詔行科舉,歷經爭取、辯論,其間推遲了76年之久。

 

元代科舉推遲這麼久的原因,大約有幾點可以說明:第一是文化的差異。蒙古本身沒有用文字考試作為決定任官人才標準的觀念,也懷疑是否能論述經典,能考試者,必然就是適用的優先人才?第二是蒙古任官治國有它的方法。如家世、身份可世襲任官,透過徵召、聘請等也可羅致人才,因此科舉似乎並非急需必行。再者儒學校每年可考選為吏員,地方官府也可自行召考吏員,吏員出身有才能都可循升為中、高級官員,並不講究進士出身始能為官,這和宋代官、吏區別大為不同。第三是科舉的流弊。宋元人對科舉都有些批評,主要是指考試重記誦、詩賦,論說高闊、文學華美,但卻是浮誇空文,成為無用空疏之學。這種虛誕的流弊每為學者們所不滿,而對於蒙古務實、簡樸的觀念更是扞格不入。

202105phn030_01
元仁宗在元皇慶二年(1313年)恢復了宋亡以來停廢了二十餘年的科舉制度(圖片提供:左冬辰/FOTOE)
202105phn030_01

科舉的實施

從成吉思汗攻金,逐漸接觸漢人及中國文化,到元仁宗實施科舉,經過了百年之久,蒙古、色目人對中國文化也有了進一步的了解與吸收,蒙古的選才用人方式也積存了不少弊端,而科舉也是選才任官之法,又是由高知識分子中考選,似乎可嘗試成制度化的新政策。元仁宗繼位前久在漢地,結識許多儒士,以及蒙古漢學者,他本人頗受漢文化教養,於是和儒臣們商議確定了開科取士的科舉。方法是每三年舉辦一次,第一年是鄉試,在各行省和直屬中書省的腹裏各路舉行,錄取300人;第二年是會試,在首都京城舉行,錄取100人;接着是辦理以皇帝名義的御試,只用來排列及第進士的名次。特別的是考試依蒙古、色目為右榜,漢人、南人為左榜,來分配錄取名額,鄉試各取75名,會試各取25名。考試科目鄉試與會試相同,右榜考經義、策論各一場,左榜則增考一場賦、詔等文章;御試就只考策論一場。比較起來,科目、內容、字數的要求上左榜都高於右榜,而且從人口比例而言,左榜族群遠遠超過右榜北族之人,競爭激烈程度可想而知。族群配額大有利於右榜,不和左榜士人競爭,但以考試內容(儒學)和語文(漢文)表達來看,反而都不利於右榜士人,這是顯而易見的。為鼓勵和提升文化水準,對蒙古政權而言分榜應是有其必要,只不過左榜名額也未免太少了些。

202105phn031_01
《宋元科舉題名錄》(複製品),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藏品(圖片提供:左冬辰/FOTOE)
202105phn031_01

科舉與儒學

元代各級學校教育為儒學的內容,又仿中央國子學以程朱理學為宗旨,尤其南宋儒士加入後,更以朱子學蔚為大觀。元代科舉雖突出對經學傳統的維持,但特別的是以朱子學為標準,由《四書》中出題,以朱子的《四書集注》作答;五經中各選一經,雖可用古注解,但以程、朱注說較為有利。熟讀朱子《四書》、《經》解,加上較好的文學,大概就是士人準備科舉的竅門。所以元代關於《四書》著作頗多,其中約三分之一是供科舉的用書,可想而見當時的情況,而朱子的著述也在學者中幾乎都有習讀。這種朱子儒學的標準,造成科舉的僵化,應舉考試的士人往往也遷就這種標準來讀書,這恐怕是朱子始料不及的吧?但無論如何,科舉制度仍是右、左榜各種人心所嚮往的正途,仍然促進了儒學的發展。

 

Author:
Last updated:
2024-01-08

Ext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