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元代的汉化及蒙古化

声音导航

 

202105phn042_01
十三世纪,元朝南京秦淮河一带街景绘画(图片提供:文化传播/FOTOE)
202105phn042_01

文化的涵化

中国文化在学术、思想的层面是以儒学为主干,与它相关及受影响的方面非常广泛,而受儒学教化的现象在自觉或不自觉中都会表现出来,尤其在社会关系和生活中最为明显。元代的蒙古政权有民族本身的草原文化,以及比较接近的西域文化,存在着多元民族和文化,不可避免地发生接触而产生相互间的影响,呈现出多彩混杂的面貌。文化的涵化是因文化接触,产生吸收、采借另种文化的不等部分,或全部的过程,如北方民族只要接受了汉文化,就是一种“汉化”,但若是因之放弃原有的文化并全面接受汉文化,而且产生身份的认同,这也是一种“汉化”,但这种汉化程度已经是“同化”了。如耶律楚材,他是契丹族但已全面汉化,也认同自己是中国族人,这就是已经同化了,契丹对他而言只是族群的符号而已。

 

简略地说汉化有深有浅,它是个不断进行的过程,也会是个最后的结果,反过来说蒙古化的情况也是如此。元朝的中国统治以及和汉文化的接触较短,文化差距及帝国性质的影响较重,征服者的心态及西域文化的关系等,都造成蒙古人几乎都罕见同化式的汉化,而汉族文化根深蒂固,更少有因蒙古的主宰统治而同化于蒙古。我们就以一般的文化关系来大略看看。

 

语文方面

不同语文间需要翻译者,元代称为“通事”,是当时最时髦的专业人员,蒙古与汉人之间有大量的语文翻译需求。汉人由自主的研习,充当侍卫,到官方的蒙古字学校等,都成为热门的方式。现实的目的是得以亲近蒙古权贵,既是职业,也是种具有发展的机会,汉人由这条路成为中、高级官员,所在不少。由于翻译的市场庞大,各阶层都有学习蒙古语文的热潮,蒙、汉对译的工具书也出现在市面上。蒙古语还颇多应用于民间戏曲的汉语文之中,例如到今天还用的“胡同”,就是渗透到汉语里最著名的例子。在汉文官府公文、书册里也用了不少蒙古语法的文体,这些都是汉族受到蒙古化的影响而来。

 

语文方面,元代各北方族群既然受儒学教育,汉语文兼通是基础,不过只在于水准的高低、精粗而已,也同时可看出汉化的深浅如何。有些是家世和通婚的关系,使蒙、汉族人双方都有语文的学习。

202105phn043_01
元代以蒙文、汉文、回鹘文写成的天干地支图表,敦煌研究院藏品(图片提供:唐国增/FOTOE)
202105phn043_01

姓名方面

汉人采用蒙古名的情形还算不少,有的是受赐给而来;其次是为混取官职而冒充改名;其三就是趋炎附势于统治族群,以为“高贵”;另外,有蒙古因素或较蒙古化的家庭、子女、孙等后辈就出现被取用蒙古名的情形。赐名是种褒奖、信任、笼络的手段,在以前汉族朝代也出现过,有时还赐给皇室的国姓。元代不赐姓但赐名,如征服南宋有功的张宏范,受赐名“拔都”(勇士、英雄),但他并不改本姓名,而且通常也不用蒙古名的。有些汉人改名就连姓也丢弃不用,如贺惟一就改用太平为名,还有用汉姓而只改名为蒙古名,成为蒙汉合璧的双语姓名,如刘英改为刘忙古歹,大体就这四种姓名蒙古化的情形。

 

蒙古等北族若改用汉姓名、取字号的,就是因为汉文化的影响,以表示文雅,或者认为有意义,和汉人改用蒙古名的情形不同。有完全采用汉姓名的如著名画家张彦辅,他的蒙古名却不清楚。有采取汉文字、号,但仍保持了蒙古名,如习汉学的泰不华,他取字兼善,号为白野。另外有许多受汉人民间取乳名的影响,采用各种的通俗名,如和佛教有关的观音奴、菩萨哥,来自于动物的驴、骡,数目字的十三、五十等。从用姓名、字、号到通俗小名都显现出所受汉化的水平。

 

礼俗方面

礼俗中汉人蒙古化最显著的是收继婚,这在先秦时曾经有过的婚俗,指父死,子辈可以收娶生母之外的母辈妇女;兄死,弟辈可继娶寡嫂。这种在汉文化中被看作乱伦的婚俗,于秦汉以后就遭废止,但在北族的文化里仍普遍流行,是种传统的婚俗。元代有些较贫困或未受教育的汉人家庭中受到影响而采用收继婚,在汉人社会中其实并不普遍。朝廷也采取各依本俗的政策,禁止汉人行此婚俗,也不断表扬守寡贞洁的行为,就连蒙古妇女反受到汉文化影响,有不依蒙古传统而抗拒收继婚俗的情形。另外,关于妇女改嫁、寡妇再嫁,在宋、元社会中还是相当普遍,一般并没有受到排斥。

202105phn044_01
在赤峰市元宝山区沙子山元墓出土的元代墓主人对坐图,内蒙古赤峰博物馆藏品(图片提供:刘朔/FOTOE)
202105phn044_01

丧葬方面,蒙古传统极简朴,通常不经营墓地、立碑造坟等,尤其帝王葬于草原之中,不能得知墓地。汉人在葬俗方面不受蒙古化,仍用传统旧俗,而部分蒙古贵族、官僚倒相当受汉化影响,营造坟墓,立碑作铭,丁忧守丧,写纪念哀悼诗文等,完全如同汉人礼俗。

 

服装、发式、饮食等生活上的文化影响相当繁杂。服饰在朝廷按礼仪制度规定,有蒙、汉并行的两套样式官服外,一般依族群、个人选择而定,如蒙古发饰是秃顶、垂辫、耳环,妇女发顶各式“姑姑冠”;冬天毡帽、夏天笠帽、窄袖短衣等。汉人男性有学蒙古式样,但大多仍是汉家发服。饮食也各从习俗,不能定论。总之,在礼俗生活上是蒙汉文化的大融汇,文化相互影响,彼此学样,而各从所便,造成文化涵化过程中生活多采多姿的景象。

202105phn045_01
在赤峰市元宝山区沙子山元墓出土的元代礼乐仪仗图,内蒙古赤峰博物馆藏品(图片提供:刘朔/FOTOE)
202105phn045_01
作者:
上载日期:
2024年01月08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