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代雜技的演變
在原始藝術綜合發展階段,雜技與樂舞不分,成為當時文化的主導。雜技在漢以前還處於一個孕育時期,而傳世資料亦不多。見於典籍最早的雜技表演記載是公元前479年的《莊子‧徐無鬼》,記載了弄丸的手技。

追蹤木偶及木偶戲的起源
以木頭雕刻而成的人形雕像泛稱為木偶。在歐洲,人偶以舊石器時代(約170萬—1萬年前)中晚期帶有明顯生殖器崇拜特徵、豐乳實腹的女性人體為代表;在中國,此類人偶則發生在新石器時代(約10,000—3,500年前)的中晚期,以後期的石雕、陶塑和紅山文化的泥塑為代表。

中國雜技
雜技古稱百戲,是歷史極為悠久,內容豐富的一門以人體特技異能為中心的表演藝術。深富東方傳統文化的哲理與倫理,也體現了中華民族以器載道的人文心理,其藝術特色包括:重視腰、腿、頂功;講究平衡功夫,如走鋼絲;從無到有,變幻莫測的幻術;輕重並舉的蹬技(以頭、雙腿等把物件置於其上,作高難動作);以超人的力量與靈巧筋斗技藝結合的雜技,如疊羅漢等。

中國皮影
皮影藝術是一種融操縱技巧、唱、唸、音樂、繪畫、雕刻、聲光和故事於一體的民俗藝術,而皮影以其獨特的造型風格、豐富多采的劇碼,使其成為中國民間特有的工藝美術品,一直受到世界各國博物館與民眾欣賞與收藏。

皮影是古時的主要娛樂?
據史籍所載,在北宋末年,皮影戲已非常興盛,並常在市集中表演。至南宋時,由於社會需求甚殷,首都臨安(今杭州)出現了多個專門雕刻影偶的藝人,有專門演出皮影戲的班社,亦有不少出色的藝人。
載入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