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皮影戲有何文化內涵?

1504ph027
《火焰山》(湖南木偶皮影藝術劇院)
1504ph027

皮影與木偶戲同為民間藝術,彼此的共通點頗多。這些藝術的出現,對形成戲曲起了重要的作用。另外,皮影的影卷(劇本)本身是民間文學作品,明清時期不少落泊文人參與編寫影卷,更豐富了其文學美。

 

皮影與戲曲

皮影戲的繁榮幾乎與地方戲曲的繁榮同步,它們互相影響,互相促進;有的地區,皮影戲直接借鑑戲曲的聲腔與劇目,成為更普及的一種地方戲曲形式,如川劇。四川皮影戲的人物造型、表演聲腔完全模仿川劇,甚至川劇的變臉,皮影也照演不誤。在四川,影戲被稱為小戲,川劇稱大戲,清末成都有16個燈影戲班,聲調絕佳者,可與大戲爭妍鬥勝,當時成都有專門演唱燈戲的戲園。皮影戲的聲腔早在宋元雜劇和明傳奇中就運用,至於在劇目和表演的互相借鑑更是屢見不鮮。

 

皮影與民間文學

皮影戲從內容到形式,都從民間文學吸收精華,不少民間故事、口頭傳說被改編為影戲劇本。如四川皮影的《雷峰塔》,完全是《白蛇傳》後產生的民間傳說衍化改編。自古不只庶民百姓喜愛影戲唱詞,文人也有興之所至,運用影戲詞的故事來創作。

 

皮影與木偶

木偶戲及皮影戲均屬於傀儡戲。所謂傀儡戲,是指以物(木偶及皮影等)像人,配以服飾、場景和道具等來表演的民間藝術。它以雙手操縱為表演基礎,配以唱唸、音樂等,展現複雜的故事情節和內容。在中國歷史上,皮影戲和木偶戲的關係十分密切。相傳潮州的鐵枝木偶是自皮影發展而來。

 

木偶及皮影戲在古時為平民百姓提供消遣娛樂,在農村亦廣受歡迎(在清朝時,皮影戲及木偶戲相繼在農村興起)。至今,仍有不少業餘表演者本身就是農民,他們趁閒暇時練習及綵排,在節日慶典中演出,為枯燥乏味的農村生活,增添不少姿彩。而元朝時以皮影戲作為宮廷及軍中娛樂,但卻同時難逃沒落的命運──自元、明以來真人演出的北曲及南曲逐漸形成。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徽班進京後,京劇的形成與興盛,取代了木偶戲與皮影戲等在宮廷中的地位,不少戲班為了生計,白天演木偶戲,晚上演皮影戲。

1504ph026
木偶造型
1504ph026

皮影與手影、紙影戲

皮影與手影、紙影戲統稱為影戲,在宋代已有手影及紙影戲。手影戲,借光以十指弄影,起源古老,至宋代正式成為「瓦捨(坊間)眾伎」之一種。紙影戲,宋人文獻記載了宋代由紙影戲向皮影戲演變的過程。《都城紀勝》中說:「凡影戲乃京師人初以素紙,後用彩色裝皮為之。」宋代既有由素紙向水晶羊皮的發展,而紙影戲也保持了自己的進步,並自成體系。

1504ph028
皮影傢具(湖南木偶皮影藝術劇院)
1504ph028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07月17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