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追蹤木偶及木偶戲的起源

1503ph004
《入城》提線木偶準備出場,泉州木偶劇團。
1503ph004

以木頭雕刻而成的人形雕像泛稱為木偶。在歐洲,人偶以舊石器時代(約170萬—1萬年前)中晚期帶有明顯生殖器崇拜特徵、豐乳實腹的女性人體為代表;在中國,此類人偶則發生在新石器時代(約10,000—3,500年前)的中晚期,以後期的石雕、陶塑和紅山文化的泥塑為代表。考古學者普遍認為木石並用是原始時代的特點,在過往的考古發現中雖未發現過木質偶像,這是因木質難於保存的緣故,不能否定木偶在原始時代已經存在。因此推斷在宗教崇拜的原始時代,這些只有幾厘米高的偶像(木偶的前身),當時很可能在原始先民手中供奉和舞弄,甚至是舞蹈中的必備法器。

1503ph003
女侍俑(漢)
1503ph003

木偶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商代(公元前十六世紀—前十一世紀)奴隸殉葬的習俗,從安陽殷墟中發掘出三千多件帶枷的奴隸陶俑。到了戰國時代(公元前476—前221年)開始出現供人娛樂的樂俑。根據記載,木偶成為表演藝術的工具最早始於漢代,因為漢代初年就出現了「舞其偶人」的文字。在三國時期,木偶表演已經日臻成熟,當時產生了能讓木偶模仿人的表演,作跳丸、擲劍、倒立、擊鼓和吹簫等動作的「水轉百戲」。北齊(公元550—577年)時,利用水流力而製作「機關木人」的技藝,更上一層樓。

bulb

「水轉百戲」

三國時代(公元220—265年),馬鈞利用水的流力,製造出一些能擊鼓、吹簫、跳丸、擲劍、倒立的木人,這就是被稱為「水轉百戲」的木偶表演。這種「水轉百戲」其實是直接模仿早三百多年前西漢時代由人表演的歌舞、雜技之類的「百戲」。

1503ph002
奏樂木俑(漢)
1503ph002

隋朝出現了規模宏大的「水飾」表演,用機關木人表演各個歷史片段,至此中國木偶的表演技藝已經非常精湛,能熟練模仿人的動作,繼而模仿人戲的表演而形成自己獨特的戲劇形式。在唐代,各種藝術空前發展的大背景下,以模仿人為主的木偶藝術也吸收了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獲得了迅速發展。各種資料表明唐代已出現了「提線木偶」、「盤鈴傀儡」、「杖頭木偶」等多種木偶戲形式。到宋朝戲曲藝術成型時,木偶戲也進入空前興盛時期,當時木偶表演形式有多種多樣,基本為後世所承襲。明清時期,木偶戲滲透到各地與當地戲曲相結合,形成豐富多彩的地方木偶戲特色,如流傳至今的陝西合陽線戲、福建漳州布袋木偶戲。

1503ph001
正在各國演出的泉州提線木偶劇團
1503ph001

木偶戲於戰亂時期曾一度衰落,但抗戰勝利後很快又興盛起來,藝人們走南闖北以賣藝維生的演出活動,深受廣大民眾喜愛,也為後來木偶戲的發展積累了經驗。1949年後,除少量私人木偶戲班外,大多數木偶戲班社均組成了由政府出資的木偶劇團,為提高木偶戲的藝術水平提供了經濟和人才的保障,並且分別於1955年、1960年、1975年、1981年舉辦了「全國木偶戲、皮影戲觀摩演出會」,從各個層面上推動木偶戲發展。在此期間,各劇團在繼承傳統劇目的基礎上,發展出大量現代戲,又稱「文明新戲」,所謂「文明新戲」是指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起,在對生活充滿激情的時代形勢下,中國拍攝了大量反映當時時代特徵和觀念的木偶電影。到七十年代末起,還拍攝了多集系列片《阿凡提》,和運用外國兒童故事改編的《大盜賊》,以及反映人類生存空間受到污染的環境保護電影《魚盤》等,是中國木偶藝術的一個突破。而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各地木偶團紛紛應邀出國訪問演出,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國際交流活動,使得中國木偶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時,也借鑑了外國的經驗,在傳統的基礎上將中國的木偶藝術發揚光大。

1503ph007
二十至三十年代間的提線木偶
1503ph007
1503ph006
改良後的木偶,肢體比例較接近真人。
1503ph006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08月26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