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中國雜技

1501phn003_01
1501phn003_01

雜技古稱百戲,是歷史極為悠久,內容豐富的一門以人體特技異能為中心的表演藝術。它包括各種徒手滾、翻、撲、跌技巧,各種手技、頂技、蹬技、車技和高空懸吊及騰躍技巧;變幻神奇的戲法,還包括了幻術、魔術、馬戲和種種馴獸節目;獨特的丑角滑稽表演也是現代雜技節目的重要內容。

 

中國雜技歷史悠久,節目眾多,深富東方傳統文化的哲理與倫理,也體現了中華民族以器載道的人文心理,其藝術特色包括:重視腰、腿、頂功;講究平衡功夫,如走鋼絲;從無到有,變幻莫測的幻術;輕重並舉的蹬技(以頭、雙腿等把物件置於其上,作高難動作);以超人的力量與靈巧筋斗技藝結合的雜技,如疊羅漢等。

 

中國雜技不下千種,經常在舞台上表演的也有二百多種,概括起來,包括:力技、形體技巧類、耍弄技巧類、高空節目、以奇妙變化為表演特徵的魔術節目、象形象聲節目、馴馭獸畜、滑稽及小丑藝術。

 

「魔術」在中國古代稱為「幻術」,明清時亦稱「戲法」。魔術是原始人幻想依靠不可理解的神秘行動(手勢、舞姿等),以促成事物變化的法術。在古代,「魔術」往往被看成是法術或魔法。現代魔術則已完全成為一種表演藝術,依靠科學的設計、精巧的構思及出色的表演,創造出驚世駭俗的藝術效果。

 

在原始藝術綜合發展的階段,雜技與樂舞不分,成為當時文化的主導。雜技在漢以前還處於一個孕育時期,而傳世資料亦不多。在漢代及至唐代的宮廷中,它與樂舞一樣,甚受宮廷的重視。宋元以降,隨着戲曲的興起,雜技淪落江湖,被視為「下九流」的玩藝。但這時出現了一個特別的情況,漢唐時代的千古名舞《巴渝》、《七盤》、《霓裳羽衣》等失傳了,傳統的雜技藝術卻依然在民間保留。

 

雜技藝術由於使用人類共通的肢體語言,所以自古就是各國文化交流的載體。自漢唐至宋,歷朝皆用散樂馬戲等雜技節目,作為招待外國使臣的禮儀。漢唐盛世在東西絲綢之路上傳播樂舞雜技,影響深遠。而西域甚至印度、東羅馬及南亞等國家,也曾委派雜技藝人為使,與中國締結友好關係。

 

清末民初的國際交流是先驅者自發的民間交流。在新中國成立後,由國家組織的雜技團體多次出訪,促進國際文化交流。新中國成立之初,就由周恩來總理親自組建雜技團,到東歐和西非諸國出訪,雜技藝術家成為傳播友誼和中華文化的使者。近年隨着改革開放,在中國各種藝術門類的國際交流中,雜技是出訪最多、影響最大的藝術門類,才獲得國家授予「藝壇楷模」的榮譽稱號。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08月26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