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雜技如何成為文化交流「大使」?

1501ph030
摩洛哥雷尼耶三世大公與中國得獎雜技演員合照
1501ph030

雜技藝術自古就是各國文化交流的載體。自漢唐至宋,歷朝皆用散樂馬戲等雜技節目,作為招待外國使臣的禮儀。而西域甚至印度、東羅馬及南亞等國家,也曾派雜技藝人為使,與中國締結友好關係。

 

漢代,西域雜技大量傳入中國,對中華雜技的豐富和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古代幻術與西域幻術)。西域雜技現已成為中國少數民族的重要表演項目,如維吾爾族的高空雜技項目「達瓦孜」(勇士緣繩上天),就是一個聞名世界的節目。

 

清代亦有多人出國作藝,如頗負盛名的孫福有,在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隻身流浪俄羅斯,加入一個名叫巴羅斯基的馬戲團演出,後轉到伊扎克馬戲團當雜工。由於他有良好的雜技基本功,並善於學習,很快成為該團主要演員,為俄國觀眾表演飛刀、飛叉、鑽刀門等中國傳統雜技。他歸國後組織孫家班,到各地演出,遠涉南洋。他們表演的「空中飛人」、「跳板」等新穎節目,深受國內和東南亞觀眾歡迎。孫家班後改組為「中華國術馬戲團」,演出馬術、氣功、魔術、馴獸、國術、雜耍、飛斧等節目,結合了國粹與西洋雜技,是雜技在國際交流中走向現代化的典型一例。

 

現代東西方的雜技交流頻繁,各種國際雜技比賽,中國雜技健兒不只積極參與,而且也是向西方雜技專家學習的好機會。同時,在中國舉辦的國際雜技節上,也提供了東西方雜技藝術交流的場所──國際雜技理論研討會。除了在賽場展示各自專長的技藝外,對雜技藝術的規律、雜技馬戲在現代社會的地位和意義,均作多角度的理論探討。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07月03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