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拖拉時間線瀏覽更多
minguoshehuiwenhua_header_1200x400_v1
minguoshehuiwenhua_header_1200x400_v1

1912年民國成立、帝制推翻以來,雖然專制政治尚存、内憂外患嚴重,但經濟文化仍有一定發展,社會生活有所變化。

首先,中國民族資本趁第一次世界大戰列強無暇東顧而加快冒起,出現了產業發展「短暫的春天」。以城市而論,上海一枝獨秀,逐步成為全球第四大都會、遠東第一大城市。不過,國共十年武裝對抗、八年全面抗戰及隨後四年國共全面内戰,無不大大阻礙了經濟發展。至1949年現代工業產值僅佔全國總產值的17%。

在文化教育方面,民國在短短的三十多年間也取得不容忽視的成就。國立中央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號稱「五大名校」。蔡元培主持北大及陳獨秀、胡適等於此任教,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等「四大名教授」同在清華授課,均引為一時佳話。其他如復旦、暨南、南開、廈門、中山等傳奇大學,也是桃李芬芳、碩果纍纍。在八年全面抗戰期間,西南聯合大學更為國家培養了大批棟梁之才。這一時期的學者和畢業生,諸如華羅庚、李四光、錢學森、錢偉長、錢三強、鄧稼先、趙九章等,都對中國未來的科技發展作出很大貢獻。

至於文學藝術,更呈百花齊放、生氣勃勃的局面。魯迅《阿Q正傳》,老舍《駱駝祥子》,巴金《家》、《春》、《秋》,茅盾《子夜》,冰心《寄小讀者》,曹禺《雷雨》、《日出》等,均屬光彩耀人之作;李叔同、劉海粟、張大千、徐悲鴻、豐子愷、齊白石等繪畫名家,各顯神通,大放異彩;劉天華、王洛賓等對民族音樂的傳承,聶耳、冼星海創作出激動人心的《義勇軍進行曲》、《黃河大合唱》;傳統京戲及越劇、粵劇、豫劇、評劇和黃梅戲發揚光大,新興電影茁壯成長,阮玲玉、胡蝶、周璇、趙丹、金山等明星熠熠生輝。

民國的新聞出版事業也蓬勃發展。1947年國統區登記的報紙已達1,781家。《申報》、《新聞報》、《大公報》、《文匯報》等名揚一時,《新青年》則在思想界別開生面。出版社方面,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大東書局、世界書局、開明書店以及三聯書店,均各自精彩,貢獻非凡。

民國成立後,隨着帝制消滅及新文化推廣,社會生活及風氣也漸變。男人蓄辮、女人裹腳漸破,買賣婚姻、童養媳漸除。中西文化互相影響下,社會生活上多個範疇,包括衣食住行、新舊曆法、中外節慶等,出現華洋揉合的情況。然而吸鴉片、賭博等陃習仍屢禁不止。民國的社會百態,說明一時的興革難以取代千百年來的社會風習,通過革命變更政權較易,但要蕩滌數千載的風俗習慣卻難,更何況老祖宗留下的傳統並非毫無是處,傳統文化中美好的一面應當繼續發揚光大!

minguo_timeline_v1_a
minguo_timeline_v1_a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