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拖拉時間線瀏覽更多

(七)社會生活揉合中西

mainsite_psd_minguo07_6
mainsite_psd_minguo07_6

民國成立後,隨着帝制消滅及新文化推廣,社會生活及風氣也漸變。男人蓄辮、女人裹腳漸破,買賣婚姻、童養媳漸除。知識分子精英成為改革舊風習的先鋒,鼓吹婚姻自由、禁止納妾、社交公開。民初已有女生入讀北京大學,反對重男輕女、爭取女權的運動一浪接一浪。在社會禮儀上,也逐漸以鞠躬代替跪拜、以「先生」取代「老爺」稱呼等。不過,一時的興革難以取代千百年來的社會風習,雖然民國政府明令禁止賭博、吸鴉片、納妾,但卻長期禁而不絕。

此外,在中西文化相互影響下,民眾生活出現了中西揉合的有趣情景。在飲食上,中式宴食和西餐同存,筷子、刀叉任用,餐廳、咖啡館、茶樓並立;服飾既有西裝筆挺,也有長衫馬褂或中山裝,旗袍更是長久通行;大城市高樓矗立,富貴人家衛生間、廚房、陽台一應俱全,鄉間木石小房茅屋依然故我;在城市大街上,汽車、電車、人力車爭道,小推車、貨郎擔照行。這一時期,新式銀行和傳統當押競爭,都市已引入夜總會、傳進交誼舞,但舊煙舖、麻雀館仍大有人問津。

回顧民國短暫歷史,人們或可明白,推翻一個政權的革命較易,但要蕩滌數千載的風俗習慣卻甚難。況且老祖宗留下的傳統並非毫無是處,吾人在清除社會痼疾時,千萬注意不要傷害健康的肌體。

中華民國成立時,規定採用公曆(陽曆)紀時,在節慶紀念上是否也存在陰陽並舉、中西合璧?

答案見下。

mainsite_psd_minguo07_1
mainsite_psd_minguo07_1

民國時期,很多儀式都改跪拜為鞠躬,但跪拜仍然盛行。左圖:在河北楊村的一個祭奠禮儀上,改跪拜為鞠躬;右圖:北京某富人家中的孩子在廳堂中跪拜祖先及長輩。

mainsite_psd_minguo07_2
mainsite_psd_minguo07_2

民國年間,民眾十分重視傳統節日,圖為農曆新年燃放鞭炮及端午節賽龍舟。

mainsite_psd_minguo07_3
mainsite_psd_minguo07_3

民國年間,西方節日在中國漸受重視,但慶祝者仍屬少數。左圖:1925年,廣州嶺南大學在草坪上慶祝聖誕節;右圖:1944年,印有國軍士兵照片的聖誕咭。

mainsite_psd_minguo07_4
mainsite_psd_minguo07_4

民國時期,多了中國人成為西方宗教信徒,但信奉傳統民間宗教者仍佔大多數。左圖:1920年代,信眾在廟宇拜神求籤;右圖:1931年,山東威海衛的天主教會舉行宗教儀式。

mainsite_psd_minguo07_5
mainsite_psd_minguo07_5

兩幅民國時期的少女照片:中學女生組成籃球隊、纏足的少女在賣枕頭。民國年間,女性地位獲得提升,女學生人數大幅增加,但社會上仍存在纏足、童養媳等殘害女性的陋習,女童失學情況亦較男童嚴重。

mainsite_psd_minguo07_6
mainsite_psd_minguo07_6

民國時期的婚禮,中西服飾、儀式並行。

mainsite_psd_minguo07_7
mainsite_psd_minguo07_7

民國時期一次西式聚餐,當時西式飲食文化日漸融入生活。

mainsite_psd_minguo07_8
mainsite_psd_minguo07_8

左圖:1920年代,北京密雲縣古北口鎮遠眺,可見傳統房屋;右圖:1930年代,山東劉公島上的西式建築。民國年間,中西式房屋並存。

mainsite_psd_minguo07_9
mainsite_psd_minguo07_9

兩幅1930年代城市和農村的照片,左圖:上海車水馬龍;右圖:湖南某處農村的農民在田間耕作。民國時期,中國超過九成人口是農民,大多數農民的生活跟現代化沾不上邊。城鄉差距過於巨大,是國民政府最終失去大陸的重要原因。

mainsite_psd_minguo07_10
mainsite_psd_minguo07_10

民國時期吸食鴉片的婦女和賭場。雖然民國政府多番禁鴉片和禁賭,民間也多次發起反鴉片反賭博的運動,但仍然無法清除這兩種社會痼疾。

中華民國成立時,規定採用公曆(陽曆)紀時,在節慶紀念上是否也存在陰陽並舉、中西合璧?

是的,民國雖用公曆紀時,但卻保留傳統的紀年法,明定1912年為中華民國元年,因此在年份換算時常用下列公式:民國年份+11=公曆年數,例如:民國二十六年+11=1937年;民國三十八年+11=1949年。此外,中國民眾也長期保留使用農曆(夏曆)紀年月日的習慣,並慶祝農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冬至等傳統年節。不過,民國成立後,也增添了一些新的節慶日,例如:公曆1月1日為「新年」或一度兼「中華民國開國紀念日」;1931年規定4月4日為兒童節;1920年起以5月4日為五四運動紀念日,1939年國共兩黨均以是日為青年節(後國民黨在1944年定3月29日為青年節,五四改為文藝節);10月10日武昌起義的雙十日後被定為民國國慶節;10月25日被定爲(台灣)光復節。部分地方也有慶祝西方的耶誕節及復活節,但不普遍,民衆大多還是歡度中國傳統的節慶日。

本專題主要圖片來源:FOTOE。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