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拖拉时间线浏览更多
minguoshehuiwenhua_header_1200x400_v1_sc
minguoshehuiwenhua_header_1200x400_v1_sc

1912年民国成立、帝制推翻以来,虽然专制政治尚存、内忧外患严重,但经济文化仍有一定发展,社会生活有所变化。

首先,中国民族资本趁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强无暇东顾而加快冒起,出现了产业发展“短暂的春天”。以城市而论,上海一枝独秀,逐步成为全球第四大都会、远东第一大城市。不过,国共十年武装对抗、八年全面抗战及随后四年国共全面内战,无不大大阻碍了经济发展。至1949年现代工业产值仅占全国总产值的17%。

在文化教育方面,民国在短短的三十多年间也取得不容忽视的成就。国立中央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号称“五大名校”。蔡元培主持北大及陈独秀、胡适等于此任教,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等“四大名教授”同在清华授课,均引为一时佳话。其他如复旦、暨南、南开、厦门、中山等传奇大学,也是桃李芬芳、硕果累累。在八年全面抗战期间,西南联合大学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这一时期的学者和毕业生,诸如华罗庚、李四光、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邓稼先、赵九章等,都对中国未来的科技发展作出很大贡献。

至于文学艺术,更呈百花齐放、生气勃勃的局面。鲁迅《阿Q正传》,老舍《骆驼祥子》,巴金《家》、《春》、《秋》,茅盾《子夜》,冰心《寄小读者》,曹禺《雷雨》、《日出》等,均属光彩耀人之作;李叔同、刘海粟、张大千、徐悲鸿、丰子恺、齐白石等绘画名家,各显神通,大放异彩;刘天华、王洛宾等对民族音乐的传承,聂耳、冼星海创作出激动人心的《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传统京戏及越剧、粤剧、豫剧、评剧和黄梅戏发扬光大,新兴电影茁壮成长,阮玲玉、胡蝶、周璇、赵丹、金山等明星熠熠生辉。

民国的新闻出版事业也蓬勃发展。1947年国统区登记的报纸已达1,781家。《申报》、《新闻报》、《大公报》、《文汇报》等名扬一时,《新青年》则在思想界别开生面。出版社方面,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大东书局、世界书局、开明书店以及三联书店,均各自精彩,贡献非凡。

民国成立后,随着帝制消灭及新文化推广,社会生活及风气也渐变。男人蓄辫、女人裹脚渐破,买卖婚姻、童养媳渐除。中西文化互相影响下,社会生活上多个范畴,包括衣食住行、新旧历法、中外节庆等,出现华洋揉合的情况。然而吸鸦片、赌博等陃习仍屡禁不止。民国的社会百态,说明一时的兴革难以取代千百年来的社会风习,通过革命变更政权较易,但要荡涤数千载的风俗习惯却难,更何况老祖宗留下的传统并非毫无是处,传统文化中美好的一面应当继续发扬光大!

minguo_timeline_v1_sc_a
minguo_timeline_v1_sc_a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