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霸主
「春秋」是群雄爭霸的時代,自周平王東遷洛邑後,王室勢力日漸衰落,諸侯割據一方稱雄。當時約有一百四十多個諸侯國,以中原的晉國、東方的齊國、南方的楚國、西方的秦國、東南方的吳國及越國,實力較為雄厚,成為春秋時期的強國。

越王勾踐如何稱霸?
越王勾踐從吳國回越後,十年期間勵精圖治,國力大增,期望能滅吳復國。吳國對於越國的舉動並非毫不知情,有些大臣也經常向吳王夫差進諫,但夫差這時已被越國送來的美女所迷惑,根本聽不進耳,他認為越國已一蹶不振,絕不是吳國的對手。

越王勾踐因何要卧薪嘗膽?
越王勾踐(約公元前520—前465年),姓姒,名勾踐,相傳夏禹後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國國君,公元前496年即位。越國與吳國的怨伐,在史籍中有詳細記述。勾踐由一國之君變成敵國役僕,再由役僕回復國君身份,進而成為春秋霸主之一。

誰人助吳王闔閭爭霸?
吳王闔閭(?—公元前496年),姬姓,名光,又稱公子光,是春秋末期吳國君主,夫差之父。吳國雖然位處東南一隅,中原多國視其為「蠻夷」,但因其位於長江下游,物產豐富,氣候適宜,國內發展迅速,早已吸收中原文化。

楚莊王「問鼎中原」
楚軍戰勝晉軍,楚莊王問鼎中原的決心更堅實。楚莊王八年(公元前610年),莊王率軍到周王室的疆界,向周天子示威。周定王見楚軍來意不善卻又無可奈何,只得派大夫王孫滿前往慰勞,楚莊王趁機向王孫滿問周王室中九鼎的大小和輕重。

「一鳴驚人」的楚莊王
楚國在周成王時建國,位處南方,疆域遼闊,但在爵位上只是子爵,列為第四等諸侯,地位不高。楚國早期自認蠻夷,如《史記‧楚世家》載:「楚曰:『我蠻夷也。』」在周朝勢力強盛時,楚國仍會懾於其威勢而臣服,但自周天子威信漸失,楚國的勢力卻日益強大,楚國開始無視周王室的權威而自稱為王。
載入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