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拖拉時間線瀏覽更多

(四)革命黨人武裝起義

08
08

革命黨人既主張推翻滿清、推行共和,便積極發動武裝起義。從1894年興中會成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前,各種革命團體發動的反清起義約近三十次;其中興中會及中國同盟會廣泛聯合華僑、會黨乃至新軍,籌劃、發動與領導的不下十次。茲略舉部分起義如下:

(1)1895年10月廣州起義,事洩,陸皓東被捕殉難;

(2)1900年10月廣東惠州起義,後史堅如、楊衢雲、鄭士良等陸續蒙難;

(3)1906年12月江西和湖南一帶的萍鄉、瀏陽、醴陵起義,劉道一等殉難;

(4)1907年5月廣東潮州黃岡起義;

(5)1907年6月惠州七女湖起義;

(6)1907年7月光復會領導安徽安慶起義,徐錫麟、秋瑾等先後被捕犧牲;

(7)1907年9月兩廣交界的欽州、廉州、防城起義;

(8)1907年12月廣西鎮南關起義;

(9)1908年3月兩廣交界的欽州、廉州、上思起義;

(10)1908年4月雲南河口起義;

(11)1910年2月廣州新軍起義;

(12)1911年4月黃興領導廣州黃花崗起義,革命志士犧牲尤烈。

常謂「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是否指1911年4月黃興領導的廣州黃花崗起義犧牲者人數?革命黨人武力遠不及清軍,為何仍不畏犧牲,屢敗屢戰,堅持反清?

答案見下。

mainsite_psd_xinhai04_1
mainsite_psd_xinhai04_1

陸皓東塑像及位於中山的陸皓東烈士墳場。1895年10月,興中會謀發動廣州起義,並以陸皓東設計的青天白日旗為旗幟。可惜因事洩而失敗,陸皓東遭捕殺,年僅二十七,孫中山稱他為「中國有史以來為共和革命而犧牲之第一人」。

mainsite_psd_xinhai04_2
mainsite_psd_xinhai04_2

惠州起義雕塑及起義領袖鄭士良。繼廣州起義後,興中會於1900年10月再次發動起義,仍遭失敗。惠州起義後,史堅如、楊衢雲、鄭士良先後遭清政府捕殺和暗殺。

mainsite_psd_xinhai04_3
mainsite_psd_xinhai04_3

萍瀏醴起義發動地點及潮州黃岡起義誓師大會。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1906年12月該會在江西和湖南一帶的萍鄉、瀏陽、醴陵起義,遭清軍擊敗,起義領袖劉道一殉難,史稱「萍瀏醴起義」。1907年5月同盟會發動廣東潮州黃岡起義,亦敗。

mainsite_psd_xinhai04_4
mainsite_psd_xinhai04_4

惠州七女湖起義浮雕及欽廉防城起義戰鬥圖。1907年6月及9月,同盟會分別在惠州及兩廣的欽州、廉州、防城起義,皆敗。

mainsite_psd_xinhai04_5
mainsite_psd_xinhai04_5

1907年7月光復會起義,事敗,徐錫麟(左)、秋瑾(右)先後在安徽安慶和浙江紹興被捕犧牲。

mainsite_psd_xinhai04_6
mainsite_psd_xinhai04_6

1907年12月,同盟會派黃明堂等在廣西鎮南關起義,孫中山和黃興由越南趕赴鎮南關前線指揮(左圖),作戰期間孫中山曾親自發炮射擊清軍。1908年3月,黃興率眾攻欽州、廉州、上思一帶,史稱「欽廉上思起義」(右圖)。

mainsite_psd_xinhai04_7
mainsite_psd_xinhai04_7

1908年4月,同盟會在雲南發動河口起義,又於1910年2月發動廣州新軍起義,但都失敗。左為河口起義圖;右為廣州新軍起義領袖倪映典,他在起義中犧牲。

08
08

屢次失敗沒有動搖革命黨人的反清決心,他們繼續發動起義。1911年4月27日(農曆三月二十九日),黃興親率百多人直撲廣州的兩廣總督署,與清軍激戰。

ebook

是次起義由趙聲任總指揮,黃興任副總指揮,本計劃以八百人分十路進攻,後又改為四路夾攻,但因種種原因而延期,加上聯繫上的問題,最後僅黃興一路於4月27日發難。起義軍攻入督署,總督張鳴岐聞風先遁。起義軍焚毀督署,與人數上和火力上處於絕對優勢的清軍血戰,最終潰敗。戰鬥中黃興斷了兩根手指,負傷逃回香港。黃興因起義失敗、同志多死,痛不欲生;趙聲事後悲憤成疾,不久去世。

mainsite_psd_xinhai04_9
mainsite_psd_xinhai04_9

清軍粉碎1911年的廣州起義,革命志士死傷及被俘者甚多。被俘者其後全部從容就義。起義前很多義士都寫下遺書,當中林覺民的《與妻訣別書》最為後世傳頌。圖為被俘臨刑前的其中六名義士及寫在手帕上的《與妻訣別書》。

ebook

參加這次起義的志士,很多都是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才俊,人人義無反顧,視死如歸,既是同盟會菁華,亦為民族英秀。七十二烈士平均年齡只有二十九點五七歲,其中九人是留日學生,如林覺民、方聲洞、喻培倫都曾留學日本,犧牲時皆僅二十四、五歲。是役令同盟會損失慘重,孫中山為此悲歎「吾黨菁華,付之一炬」。

mainsite_psd_xinhai04_10
mainsite_psd_xinhai04_10

參與1911年4月27日起義的志士大部分犧牲,他們的遺骸收葬於廣州東郊黃花崗,最初確認姓名者七十二人。民國成立後建墓立碑,成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

ebook

起義失敗後,同盟會黨員潘達微冒着曝露身份之險,收葬七十二烈士遺骸。後來陸續發現更多殉難者。黃花崗本稱紅花崗,收葬烈士後改名黃花崗,以秋日黄花喻烈士不屈之品格,故這次廣州起義又稱「黃花崗起義」。黃興在1912年黃花崗起義一周年追悼會上以輓聯祭烈士:「七十二健兒,酷戰春雲湛碧血。四百兆國子,愁看秋雨濕黃花。」此輓上、下聯最後兩個字連起來為「碧血黃花」,從此「碧血黃花」成為形容七十二烈士精神的詞語。是次起義雖然失敗,但烈士的犧牲精神卻掀起了更大的革命風潮,成為數月後辛亥革命的先聲。孫中山高度評價這次起義:「滿清末造,革命黨人,歷艱難險阻,以堅毅不撓之精神,與民賊相搏,躓踣者屢,死事之慘,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之役為最;吾黨菁華,付之一炬,其損失可謂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雲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載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並壽。」

常謂「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是否指1911年4月黃興領導的廣州黃花崗起義犧牲者人數?革命黨人武力遠不及清軍,為何仍不畏犧牲,屢敗屢戰,堅持反清?

參與1911年4月27日起義而犧牲的「七十二烈士」只是一個概數,最初收殮到的烈士遺骸,能確認姓名的有七十二人,合葬於黃花崗,故稱「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其後陸續發現更多殉難者,令是役戰死者及被捕後就義者確信至少八十六人。

革命黨人武力遠不及清軍,即使犧牲慘重,仍無畏無懼,屢敗屢戰,堅持反清,全憑愛國救民之赤子丹心。這可在部分黃花崗烈士起義前所寫的遺書中反映:

方聲洞寫給父親的《赴義前稟父書》:「父親大人膝下:跪稟者,此為兒最後親筆之稟,此稟果到家者,則兒已不在人世者久矣。……夫男兒在世,不能建功立業以強祖國,使同胞享幸福,奮鬥而死,亦大樂也;且為祖國而死,亦義所應爾也。……他日革命成功,我家之人皆為中華新國民,而子孫萬世亦可以長保無虞,則兒雖死亦瞑目於地下矣。……」

林覺民寫給懷孕妻子陳意映的《與妻訣別書》:「……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於就死也。……汝體吾此心,於啼泣之餘,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林覺民就義後,陳意映因悲傷過度,早產生下遺腹子林仲新,兩年後抑鬱而終,林仲新則於1983年去世。

本專題主要圖片來源:FOTOE(1-9)、視覺中國(1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