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拖拉时间线浏览更多

(四)革命党人武装起义

08
08

革命党人既主张推翻满清、推行共和,便积极发动武装起义。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前,各种革命团体发动的反清起义约近三十次;其中兴中会及中国同盟会广泛联合华侨、会党乃至新军,筹划、发动与领导的不下十次。兹略举部分起义如下:

(1)1895年10月广州起义,事泄,陆皓东被捕殉难;

(2)1900年10月广东惠州起义,后史坚如、杨衢云、郑士良等陆续蒙难;

(3)1906年12月江西和湖南一带的萍乡、浏阳、醴陵起义,刘道一等殉难;

(4)1907年5月广东潮州黄冈起义;

(5)1907年6月惠州七女湖起义;

(6)1907年7月光复会领导安徽安庆起义,徐锡麟、秋瑾等先后被捕牺牲;

(7)1907年9月两广交界的钦州、廉州、防城起义;

(8)1907年12月广西镇南关起义;

(9)1908年3月两广交界的钦州、廉州、上思起义;

(10)1908年4月云南河口起义;

(11)1910年2月广州新军起义;

(12)1911年4月黄兴领导广州黄花岗起义,革命志士牺牲尤烈。

常谓“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是否指1911年4月黄兴领导的广州黄花岗起义牺牲者人数?革命党人武力远不及清军,为何仍不畏牺牲,屡败屡战,坚持反清?

答案见下。

mainsite_psd_xinhai04_1
mainsite_psd_xinhai04_1

陆皓东塑像及位于中山的陆皓东烈士坟场。1895年10月,兴中会谋发动广州起义,并以陆皓东设计的青天白日旗为旗帜。可惜因事泄而失败,陆皓东遭捕杀,年仅二十七,孙中山称他为“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而牺牲之第一人”。

mainsite_psd_xinhai04_2
mainsite_psd_xinhai04_2

惠州起义雕塑及起义领袖郑士良。继广州起义后,兴中会于1900年10月再次发动起义,仍遭失败。惠州起义后,史坚如、杨衢云、郑士良先后遭清政府捕杀和暗杀。

mainsite_psd_xinhai04_3
mainsite_psd_xinhai04_3

萍浏醴起义发动地点及潮州黄冈起义誓师大会。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1906年12月该会在江西和湖南一带的萍乡、浏阳、醴陵起义,遭清军击败,起义领袖刘道一殉难,史称“萍浏醴起义”。1907年5月同盟会发动广东潮州黄冈起义,亦败。

mainsite_psd_xinhai04_4
mainsite_psd_xinhai04_4

惠州七女湖起义浮雕及钦廉防城起义战斗图。1907年6月及9月,同盟会分别在惠州及两广的钦州、廉州、防城起义,皆败。

mainsite_psd_xinhai04_5
mainsite_psd_xinhai04_5

1907年7月光复会起义,事败,徐锡麟(左)、秋瑾(右)先后在安徽安庆和浙江绍兴被捕牺牲。

mainsite_psd_xinhai04_6
mainsite_psd_xinhai04_6

1907年12月,同盟会派黄明堂等在广西镇南关起义,孙中山和黄兴由越南赶赴镇南关前线指挥(左图),作战期间孙中山曾亲自发炮射击清军。1908年3月,黄兴率众攻钦州、廉州、上思一带,史称“钦廉上思起义”(右图)。

mainsite_psd_xinhai04_7
mainsite_psd_xinhai04_7

1908年4月,同盟会在云南发动河口起义,又于1910年2月发动广州新军起义,但都失败。左为河口起义图;右为广州新军起义领袖倪映典,他在起义中牺牲。

08
08

屡次失败没有动摇革命党人的反清决心,他们继续发动起义。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黄兴亲率百多人直扑广州的两广总督署,与清军激战。

ebook

是次起义由赵声任总指挥,黄兴任副总指挥,本计划以八百人分十路进攻,后又改为四路夹攻,但因种种原因而延期,加上联系上的问题,最后仅黄兴一路于4月27日发难。起义军攻入督署,总督张鸣岐闻风先遁。起义军焚毁督署,与人数上和火力上处于绝对优势的清军血战,最终溃败。战斗中黄兴断了两根手指,负伤逃回香港。黄兴因起义失败、同志多死,痛不欲生;赵声事后悲愤成疾,不久去世。

mainsite_psd_xinhai04_9
mainsite_psd_xinhai04_9

清军粉碎1911年的广州起义,革命志士死伤及被俘者甚多。被俘者其后全部从容就义。起义前很多义士都写下遗书,当中林觉民的《与妻诀别书》最为后世传颂。图为被俘临刑前的其中六名义士及写在手帕上的《与妻诀别书》。

ebook

参加这次起义的志士,很多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才俊,人人义无反顾,视死如归,既是同盟会菁华,亦为民族英秀。七十二烈士平均年龄只有二十九点五七岁,其中九人是留日学生,如林觉民、方声洞、喻培伦都曾留学日本,牺牲时皆仅二十四、五岁。是役令同盟会损失惨重,孙中山为此悲叹“吾党菁华,付之一炬”。

mainsite_psd_xinhai04_10
mainsite_psd_xinhai04_10

参与1911年4月27日起义的志士大部分牺牲,他们的遗骸收葬于广州东郊黄花岗,最初确认姓名者七十二人。民国成立后建墓立碑,成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ebook

起义失败后,同盟会党员潘达微冒着曝露身份之险,收葬七十二烈士遗骸。后来陆续发现更多殉难者。黄花岗本称红花岗,收葬烈士后改名黄花岗,以秋日黄花喻烈士不屈之品格,故这次广州起义又称“黄花岗起义”。黄兴在1912年黄花岗起义一周年追悼会上以挽联祭烈士:“七十二健儿,酷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此挽上、下联最后两个字连起来为“碧血黄花”,从此“碧血黄花”成为形容七十二烈士精神的词语。是次起义虽然失败,但烈士的牺牲精神却掀起了更大的革命风潮,成为数月后辛亥革命的先声。孙中山高度评价这次起义:“满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阻,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踣者屡,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常谓“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是否指1911年4月黄兴领导的广州黄花岗起义牺牲者人数?革命党人武力远不及清军,为何仍不畏牺牲,屡败屡战,坚持反清?

参与1911年4月27日起义而牺牲的“七十二烈士”只是一个概数,最初收殓到的烈士遗骸,能确认姓名的有七十二人,合葬于黄花岗,故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其后陆续发现更多殉难者,令是役战死者及被捕后就义者确信至少八十六人。

革命党人武力远不及清军,即使牺牲惨重,仍无畏无惧,屡败屡战,坚持反清,全凭爱国救民之赤子丹心。这可在部分黄花岗烈士起义前所写的遗书中反映:

方声洞写给父亲的《赴义前禀父书》:“父亲大人膝下:跪禀者,此为儿最后亲笔之禀,此禀果到家者,则儿已不在人世者久矣。……夫男儿在世,不能建功立业以强祖国,使同胞享幸福,奋斗而死,亦大乐也;且为祖国而死,亦义所应尔也。……他日革命成功,我家之人皆为中华新国民,而子孙万世亦可以长保无虞,则儿虽死亦瞑目于地下矣。……”

林觉民写给怀孕妻子陈意映的《与妻诀别书》:“……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林觉民就义后,陈意映因悲伤过度,早产生下遗腹子林仲新,两年后抑郁而终,林仲新则于1983年去世。

本专题主要图片来源:FOTOE(1-9)、视觉中国(10)。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