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拖拉時間線瀏覽更多

反清革命概覽

xinhai_header_1200x400_v1
xinhai_header_1200x400_v1

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清廷遭遇內憂外患。在對外戰爭及改革屢屢慘敗後,清廷的腐敗無能、對外投降面目暴露無遺,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遂應運而起,矢志推翻清朝以挽救中國。孫中山領導的革命組織興中會,1894年在檀香山創立,次年設總部於香港。1905年,因日俄戰爭奇恥大辱的刺激,孫中山又在日本東京聯合華興會、光復會,成立中國同盟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綱領,旋又創立同盟會機關報《民報》,提出「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此後,同盟會在文武兩條戰線展開反清鬥爭:為宣傳輿論,與康有為的保皇派進行論爭;為推翻滿清,以實際行動策劃、組織多次武裝起義。在反清革命中,港、澳民眾及海外華僑竭力奉獻,既不斷捐款,亦多有親身參與起義。正當起義屢起屢敗之際,清廷因實行鐵路國有政策,激起保路風潮,造成湖北防務空虛,湖北革命黨人乃藉新兵中的同志發動起義。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獲得勝利,隨後全國十多省紛紛響應,脫離清廷獨立,滿清統治遂迅即土崩瓦解,史稱「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偉績不限於結束清朝對中國的二百六十多年統治,更在於埋葬中國兩千多年的帝皇專制制度,在中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xinhai_timeline_v5-01
xinhai_timeline_v5-01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