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拖拉時間線瀏覽更多

(五)保路風潮震撼清朝

mainsite_psd_xinhai05_5
mainsite_psd_xinhai05_5

一次保路風潮,不意帶來革命契機。黃花崗起義失敗後,部分革命黨人決意在湖北等長江中游地區發動新的起義。恰好當時清政府為向英、法、德、美四國銀行團商借鉅款,於5月在郵傳部大臣盛宣懷策劃下宣佈鐵路國有政策,強行收回川、粵、鄂、湘四省集資自辦的川漢、粵漢鐵路,激起諸省民眾強烈反對。震動全國的保路運動隨即掀起。各地紛紛成立保路同志會,組織保路同志軍,罷市罷課、抗糧抗捐連綿不絕。9月,四川總督趙爾豐竟誘捕蒲殿俊、羅綸、鄧孝可、張瀾等保路領袖,更血腥屠殺保路群眾,造成轟動一時的成都血案。大規模的武裝反抗在四川爆發,清廷遂調遣旁省軍隊前往鎮壓,造成湖北防務空虛,湖北革命黨人乃伺機藉新兵中的同志,發動震撼全國的辛亥革命。

引致保路風潮的粵漢、川漢鐵路建設大致情形如何?

答案見下。

mainsite_psd_xinhai05_1
mainsite_psd_xinhai05_1

1905年《川漢鐵路總公司集股章程》。清末新政期間,官方鼓勵民間集資多築鐵路,川漢(四川至湖北)、粵漢(廣東至湖北)鐵路為當中兩條。

mainsite_psd_xinhai05_2
mainsite_psd_xinhai05_2

1908年發行的商辦川漢鐵路股票(左);清末一幅有關川漢鐵路的時事漫畫《農民熱心路事》(右)。四川民眾大多支持興建鐵路,不論紳商農民,紛紛斥資入股。

mainsite_psd_xinhai05_3
mainsite_psd_xinhai05_3

1909年12月10日(宣統元年十月二十八日),川漢鐵路在宜昌舉行開工典禮。

mainsite_psd_xinhai05_4
mainsite_psd_xinhai05_4

1911年5月,郵傳部大臣盛宣懷宣佈鐵路國有政策,強行收回川、粵、鄂、湘四省集資自辦的川漢、粵漢鐵路,改為由中央政府向外國銀行借款築路,而原來地方的集資概不退還現款,只換發國家鐵路股票。5月20日,清廷與英、法、德、美四國銀行團簽約。圖左至右為盛宣懷及四國銀行團代表。

mainsite_psd_xinhai05_5
mainsite_psd_xinhai05_5

鐵路國有政策令已入股者損失慘重,激起四省民眾強烈反對,各地紛紛成立保路同志會,當中四川民情尤烈。四川保路同志會在1911年6月17日成立,圖為該會刊發的報告。

mainsite_psd_xinhai05_6
mainsite_psd_xinhai05_6

1911年9月7日,四川總督趙爾豐誘捕了蒲殿俊、羅綸、鄧孝可、張瀾等保路運動領袖,並查封了保路同志會和鐵路公司。上圖顯示成都大批群眾奔赴總督衙門請願,要求釋放被捕人員。趙爾豐竟下令清兵當場槍殺請願群眾三十餘人,是為震驚全國的成都血案。

mainsite_psd_xinhai05_7
mainsite_psd_xinhai05_7

「水電報」及成都錦江畔。成都血案後,同盟會成員在數百塊木牌上寫上「趙爾豐先捕蒲羅後剿四川各地同志速起自保自救」,當作傳遞訊息的電報,投入錦江,稱為「水電報」。「水電報」隨水漂流,打破趙爾豐封鎖血案消息的企圖,四川民情迅速激憤。

mainsite_psd_xinhai05_8
mainsite_psd_xinhai05_8

趙爾豐鎮壓保路運動的告示及民眾所發的批駁公告。成都血案後,趙爾豐加大鎮壓力度,並誣蔑保路群眾為滋事的匪徒惡棍。四川民眾乃發公告加以批駁。

mainsite_psd_xinhai05_9
mainsite_psd_xinhai05_9

保路運動抗爭雕塑。官府的鎮壓不但無法平息保路風潮,反而大大激化民情,四川開始爆發武裝反抗。

mainsite_psd_xinhai05_10
mainsite_psd_xinhai05_10

四川總督趙爾豐及1911年四川成都的新軍。川軍大多不願意接受趙爾豐的命令繼續鎮壓,清廷急從鄰省尤其湖北調兵入川,令湖北防務空虛,湖北革命黨人及新軍中的同志遂伺機而動。一場劃時代的革命,山雨欲來。

ebook

趙爾豐屬能幹官員,既懂用兵,亦重民生,在清末有安定西藏等西南邊疆地區之功,對這些地方日後的發展有貢獻,但他手段狠辣,人稱「趙屠夫」。保路運動初起,趙爾豐曾有意安撫民情,惜清廷命其鐵腕鎮壓,終至不可收拾。後辛亥革命爆發,四川響應,趙爾豐不再擔任四川總督,但仍居於總督府。1911年12月初,川軍因軍餉問題譁變,趙爾豐應一些紳商請求,以總督的名義張貼告示安定軍心民心,暫時重新掌權。事變平定後,趙爾豐交出權力,但被指有份發動兵變,遭逮捕並公開斬首。

引致保路風潮的粵漢、川漢鐵路建設大致情形如何?

粵漢鐵路從廣東廣州到湖北武昌,全長1059.6公里,1900年動工。川漢鐵路東起湖北廣水(後改漢口),經宜昌、夔州、重慶西至四川成都,約長2000公里,1909年開工。兩條鐵路的投資不斷變化,或外資或華資,或官辦、商辦、官督商辦。至1911年5月,有相當部分由川、粵、鄂、湘四省集資商辦。唯是年5月20日由郵傳部大臣盛宣懷代表清政府與英、法、德、美四國銀行團簽訂《粵漢川漢鐵路借款合同》,四國銀行向清廷貸款六百萬英鎊,利息五厘,用湖北百貨厘金、江防經費等作為抵押,鐵路建造工程及管理一切之權全歸大清政府,但路段總工程師需由外國人擔任,除鋼軌由漢陽鋼鐵廠供應外,其他材料優先由國外採購。此條約引發了保路風潮。清亡後,兩條鐵路建設又經歷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粵漢鐵路在1936年9月1日首次通車,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後與北京到漢口的京漢鐵路接軌,合稱為京廣鐵路,成為京廣鐵路南段。川漢鐵路的線路則修築艱難,幾經改變:成都至重慶的成渝鐵路於1953年正式啟用;襄陽至重慶的襄渝鐵路,後在襄陽銜接1966年建成的漢丹鐵路(武漢─襄陽─丹江口),由重慶通達武漢,至1979年12月才全線建成通車。

本專題主要圖片來源:FOTO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