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拖拉時間線瀏覽更多

洋務運動概覽

yangwu_header_1200x400_v3
yangwu_header_1200x400_v3

自1840年鴉片戰爭起,中國內憂外患深重。尤其是兩次鴉片戰爭一再慘敗,令清廷仕宦極為震驚,他們認為中國是敗在缺乏堅船利炮等科技,所以需學習西方擅長的技術來對付他們的入侵,即魏源提出的「師夷長技以制夷」。

同時,湘、淮軍與洋槍隊聯合鎮壓太平天國的成效,使得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名臣體驗到西洋槍炮的優越。因此得出了為挽救朝廷垂危,非學習西洋以自強不可的結論。自1860年起,近代首場學習西洋的改革──洋務運動,便應運而生。

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即堅持以中國傳統的制度文化為本,輔以學習和應用西方的科學技術。其代表人物有恭親王奕訢、文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稱為「洋務派」,領導機構是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洋務運動共歷三十餘年,前期以「自強」為口號,重在發展軍事工業及效法外國軍事訓練;後期則轉為「自富」,重點在於發展各種民用實業。其重要措施包括培儲人才、加強軍備、建設實業三方面。

由於洋務運動為維護清廷統治而不願學習歐美的憲政制度,加以朝廷吏治敗壞,令自強、自富的目標難以達到。及至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李鴻章等經營多年之北洋海軍竟遭慘敗,遂宣告了洋務運動之失敗。儘管如此,這一輪向西方學習還是創立了一批新興工商業,培養了軍事、科技人才,令中國邁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yangwu_timeline_750x715_v5-01
yangwu_timeline_750x715_v5-01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