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拖拉時間線瀏覽更多

(五)中體西用之局限與自強失敗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5-04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5-04

洋務運動追求自強自富,洋務派也常以建立北洋海軍為最高成就而自詡。然此新建海軍卻在中日甲午戰爭中被日軍徹底殲滅,從而宣告洋務運動破產。自強失敗原因,首先在其「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指導思想存在根本問題。洋務派只想鞏固清朝統治,以維護君主專制為「體」,誤以為只要效法洋人之船堅炮利即可圖強,襲人皮毛、捨本逐末之餘,亦對洋人過於依賴。另外,由於民智未開,洋務運動又未作徹底的教育改革,故民間對新事物多有抗拒、妨礙。加以當時掌握清廷重權的「后黨」不想作根本之改變,獨專朝政的慈禧太后也挪用海軍軍費以修繕供自己玩賞遊宴的頤和園。

儘管如此,洋務運動畢竟是近代中國學習西方先進文明之第一次嘗試,其所推行的軍事、教育、經濟等方面的改革,對中國近代的國防、工商業、社會文化發展,有其不容抹殺之歷史作用。

浩浩蕩蕩的洋務運動因甲午慘敗而全盤破產,當如何客觀加以評判?

答案見下。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5_2019-01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5_2019-01

洋務運動先天不足,與「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理論有很大關係。圖為與此理論相關的重要著作及上諭,左起:魏源《海國圖志》、馮桂芬《校邠廬抗議》、張之洞《勸學篇》、1898年清廷頒佈推廣張之洞《勸學篇》的上諭。 

ebook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簡稱「中體西用」,主張以中國舊有傳統為本,只在技術層面上學習和使用西方的知識。其理論在洋務運動期間雖未成熟,卻是貫徹清朝整個近代改革的指導思想。「中體西用」在鴉片戰爭後僅屬個別倡議,如1843年魏源《海國圖志》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1861年馮桂芬《校邠廬抗議》提出「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已為此奠定基礎,亦成洋務派領袖推動自強運動的理論原則。張之洞在多年洋務的實踐中,將這種理論加以闡述,於1898年(時洋務運動已因甲午戰敗而破產)發表著名的《勸學篇》,當中「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論點貫穿全書,形成較完整的理論體系,受官方力捧,影響到洋務運動失敗後的改革。這種主張未能處理、調和中西文化的差異,一旦改革中兩者出現矛盾,先進的新學每多要向舊學讓路,拖改革後腿。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5_2019-02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5_2019-02

晚清一幅清朝官員的合照。清朝由龐大官僚集團支撐,官僚差不多全是傳統舊學出身,大多傾向維持舊制。守舊的官僚體制,加上掌握實權的慈禧太后不想在制度方面作根本改變,令洋務事倍功半。

ebook

官僚當中不少人反對洋務,洋務派因而常受譏諷攻擊,甚至地位崇高的洋務領袖恭親王奕訢亦難倖免。奕訢是道光帝第六子,一些視外國人為「鬼子」、不滿洋務的守舊大臣,鄙稱他為「鬼子六」,足見守舊勢力之大。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5_2019-03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5_2019-03

1876年,觀看吳淞鐵路通車的沿途居民。洋務運動期間,民智未開,每多抗拒新事物,阻礙革新,拆毀吳淞鐵路即為一例。

ebook

吳淞鐵路由英國商人建造,雖是未經批准而建,但建成後操作良好且有盈餘,如能善用,當可利民利國。然而運行後引起當地人不滿,指其影響地方安寧、破壞祖墳等。結果通車後僅十六個月,清廷就以二十八萬五千兩白銀買回,然後拆除。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5-04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5-04

民智未開,阻礙洋務,每多鬧出笑話。圖為刊登於清末《點石齋畫報》的《謠言宜禁》圖,記載了發生在江蘇泰州有關電報與死者亡靈的風波。

ebook

1880年清政府在大沽到天津之間鋪設了中國第一條電報線路,次年開通服務,並陸續在其他地方開設電報分局。但當泰州設立電報局時,就有謠言指電報的電氣是由死者靈魂所煉成,一時人心惶惶,官方急忙闢謠。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5_2019-05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5_2019-05

1873年的廣州貢院,為科舉考場。民智未開,反映洋務運動未涉全面教育改革。在原有的體制下,大部分國民都未能接受教育,處於蒙昧狀態。少數能讀書識字的,也主要是苦讀四書五經以求科舉出仕,根本無助學習新觀念和接受新事物。大規模教育改革欠奉,實為洋務運動失敗關鍵之一。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5_2019-06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5_2019-06

洋務運動之不足,漸為有識之士洞察。1894年6月,甲午戰爭爆發前不久,孫中山上書李鴻章,力陳洋務運動之捨本逐末。1894年9月及10月,《上李傅相書》全文分兩期刊登在上海《萬國公報》上。

ebook

孫中山《上李傅相書》,論及洋務運動捨本逐末之弊:「竊嘗深維歐洲富強之本,不盡在於船堅礮利,壘固兵強;而在於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此四事者,富強之大經,治國之大本也。我國家欲恢擴宏圖,勤求遠略,仿行西法,以籌富強,而不急於此四者,徒惟堅船利礮之是務,是捨本而圖末者也。」可惜李鴻章未有理會。不久甲午戰爭爆發,清軍水陸皆慘敗,洋務運動宣告破產,足證孫中山識見過人。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5_2019-07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5_2019-07

近代中國著名外交官,左起:曾紀澤、薛福成。洋務運動雖然失敗,但其成績必須充分肯定。例如在外交上,就培養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批外交人才。

ebook

曾紀澤,曾國藩之子,曾在中俄交涉中據理力爭,減少中國的損失,獲得朝野好評和西方外交界尊重。

薛福成曾出使英、法、意、比諸國,不卑不亢,獲得各國尊重。他又精研西方社會得失,思考中國之改良,對中國近代改良思想有所啟發。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5-08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5-08

洋務運動開中國近代大規模翻譯洋書、興辦新學、出洋留學的先河,促進了中國的文教事業。圖為洋務運動期間的兩部譯作《西藝知新》和《化學鑑源續編》。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5_2019-09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5_2019-09

1887年的上海,從花園橋上遠眺蘇州河,可見橋上人群、水中船隻、岸上建築,呈現近代大城市的氣象。洋務運動促進了近代工商業,既加速廣州、上海諸大城市的建設,也為近代中國培養出第一批新派企業家,並促進了民族工商資本的發展。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5_2019-10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5_2019-10

1896年江南水師學堂的學生在校內合照。南京的江南水師學堂成立於1890年,入民國後易名南京海軍軍官學校,繼續為國家培育海軍人才。洋務運動的強軍政策,影響力持續到清朝滅亡之後,對近代中國國防發展十分重要。

浩浩蕩蕩的洋務運動因甲午慘敗而全盤破產,當如何客觀加以評判?

過去有一種史觀從「階級分析」入手,對洋務運動基本上採取了否定的態度,譴責洋務派是替外國侵略勢力服務的買辦地主官僚軍閥。此論未能客觀分析歷史事件,完全抹煞了洋務運動自強、富國的目標,以及三十多年間建設近代工業和培儲人才的努力,純以成敗來論英雄、評事件、判是非。就推行軍事近代化、輸入先進科學技術及建設實業、促使民族資產階級形成及開闢新式教育途徑諸方面而言,洋務運動都是後來戊戌維新、清末新政的前驅,為後來中華民國乃至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現代化事業奠下了基礎,歷史作用不容抹殺。

本專題主要圖片來源:FOTOE(圖2、3、5、9、10)、視覺中國(圖7)、其他資料圖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