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拖拉时间线浏览更多

(五)中体西用之局限与自强失败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5-04_cn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5-04_cn

洋务运动追求自强自富,洋务派也常以建立北洋海军为最高成就而自诩。然此新建海军却在中日甲午战争中被日军彻底歼灭,从而宣告洋务运动破产。自强失败原因,首先在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指导思想存在根本问题。洋务派只想巩固清朝统治,以维护君主专制为「体」,误以为只要效法洋人之船坚炮利即可图强,袭人皮毛、舍本逐末之余,亦对洋人过于依赖。另外,由于民智未开,洋务运动又未作彻底的教育改革,故民间对新事物多有抗拒、妨碍。加以当时掌握清廷重权的「后党」不想作根本之改变,独专朝政的慈禧太后也挪用海军军费以修缮供自己玩赏游宴的颐和园。

尽管如此,洋务运动毕竟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先进文明之第一次尝试,其所推行的军事、教育、经济等方面的改革,对中国近代的国防、工商业、社会文化发展,有其不容抹杀之历史作用。

 

浩浩荡荡的洋务运动因甲午惨败而全盘破产,当如何客观加以评判?

答案见下。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5_2019-01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5_2019-01

洋务运动先天不足,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论有很大关系。图为与此理论相关的重要著作及上谕,左起:魏源《海国图志》、冯桂芬《校邠庐抗议》、张之洞《劝学篇》、1898年清廷颁布推广张之洞《劝学篇》的上谕。

ebook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简称“中体西用”,主张以中国旧有传统为本,只在技术层面上学习和使用西方的知识。其理论在洋务运动期间虽未成熟,却是贯彻清朝整个近代改革的指导思想。“中体西用”在鸦片战争后仅属个别倡议,如1843年魏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1861年冯桂芬《校邠庐抗议》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已为此奠定基础,亦成洋务派领袖推动自强运动的理论原则。张之洞在多年洋务的实践中,将这种理论加以阐述,于1898年(时洋务运动已因甲午战败而破产)发表著名的《劝学篇》,当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论点贯穿全书,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受官方力捧,影响到洋务运动失败后的改革。这种主张未能处理、调和中西文化的差异,一旦改革中两者出现矛盾,先进的新学每多要向旧学让路,拖改革后腿。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5_2019-02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5_2019-02

晚清一幅清朝官员的合照。清朝由庞大官僚集团支撑,官僚差不多全是传统旧学出身,大多倾向维持旧制。守旧的官僚体制,加上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不想在制度方面作根本改变,令洋务事倍功半。

ebook

官僚当中不少人反对洋务,洋务派因而常受讥讽攻击,甚至地位崇高的洋务领袖恭亲王奕䜣亦难幸免。奕䜣是道光帝第六子,一些视外国人为“鬼子”、不满洋务的守旧大臣,鄙称他为“鬼子六”,足见守旧势力之大。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5_2019-03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5_2019-03

1876年,观看吴淞铁路通车的沿途居民。洋务运动期间,民智未开,每多抗拒新事物,阻碍革新,拆毁吴淞铁路即为一例。

ebook

吴淞铁路由英国商人建造,虽是未经批准而建,但建成后操作良好且有盈余,如能善用,当可利民利国。然而运行后引起当地人不满,指其影响地方安宁、破坏祖坟等。结果通车后仅十六个月,清廷就以二十八万五千两白银买回,然后拆除。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5-04_cn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5-04_cn

民智未开,阻碍洋务,每多闹出笑话。图为刊登于清末《点石斋画报》的《谣言宜禁》图,记载了发生在江苏泰州有关电报与死者亡灵的风波。

ebook

1880年清政府在大沽到天津之间铺设了中国第一条电报线路,次年开通服务,并陆续在其他地方开设电报分局。但当泰州设立电报局时,就有谣言指电报的电气是由死者灵魂所炼成,一时人心惶惶,官方急忙辟谣。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5_2019-05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5_2019-05

1873年的广州贡院,为科举考场。民智未开,反映洋务运动未涉全面教育改革。在原有的体制下,大部分国民都未能接受教育,处于蒙昧状态。少数能读书识字的,也主要是苦读四书五经以求科举出仕,根本无助学习新观念和接受新事物。大规模教育改革欠奉,实为洋务运动失败关键之一。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5_2019-06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5_2019-06

洋务运动之不足,渐为有识之士洞察。1894年6月,甲午战争爆发前不久,孙中山上书李鸿章,力陈洋务运动之舍本逐末。1894年9月及10月,《上李傅相书》全文分两期刊登在上海《万国公报》上。

ebook

孙中山《上李傅相书》,论及洋务运动舍本逐末之弊:「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富强,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者也。」可惜李鸿章未有理会。不久甲午战争爆发,清军水陆皆惨败,洋务运动宣告破产,足证孙中山识见过人。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5_2019-07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5_2019-07

近代中国著名外交官,左起:曾纪泽、薛福成。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但其成绩必须充分肯定。例如在外交上,就培养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外交人才。

ebook

曾纪泽,曾国藩之子,曾在中俄交涉中据理力争,减少中国的损失,获得朝野好评和西方外交界尊重。

薛福成曾出使英、法、意、比诸国,不卑不亢,获得各国尊重。他又精研西方社会得失,思考中国之改良,对中国近代改良思想有所启发。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5-08_cn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5-08_cn

洋务运动开中国近代大规模翻译洋书、兴办新学、出洋留学的先河,促进了中国的文教事业。图为洋务运动期间的两部译作《西艺知新》和《化学鉴源续编》。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5_2019-09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5_2019-09

1887年的上海,从花园桥上远眺苏州河,可见桥上人群、水中船只、岸上建筑,呈现近代大城市的气象。洋务运动促进了近代工商业,既加速广州、上海诸大城市的建设,也为近代中国培养出第一批新派企业家,并促进了民族工商资本的发展。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5_2019-10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5_2019-10

1896年江南水师学堂的学生在校内合照。南京的江南水师学堂成立于1890年,入民国后易名南京海军军官学校,继续为国家培育海军人才。洋务运动的强军政策,影响力持续到清朝灭亡之后,对近代中国国防发展十分重要。

浩浩荡荡的洋务运动因甲午惨败而全盘破产,当如何客观加以评判?

过去有一种史观从「阶级分析」入手,对洋务运动基本上采取了否定的态度,谴责洋务派是替外国侵略势力服务的买办地主官僚军阀。此论未能客观分析历史事件,完全抹煞了洋务运动自强、富国的目标,以及三十多年间建设近代工业和培储人才的努力,纯以成败来论英雄、评事件、判是非。就推行军事近代化、输入先进科学技术及建设实业、促使民族资产阶级形成及开辟新式教育途径诸方面而言,洋务运动都是后来戊戌维新、清末新政的前驱,为后来中华民国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现代化事业奠下了基础,历史作用不容抹杀。

本专题主要图片来源:FOTOE(图2、3、5、9、10)、视觉中国(图7)、其他资料图片。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