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拖拉時間線瀏覽更多

(二)培儲人才初派留學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2_2019-08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2_2019-08

 

綜觀整個洋務運動,其主要措施可分儲才、強兵、實業方面。在培儲人才方面,包括下列幾類:

設館教習西文:如京師設同文館、上海創廣方言館等。

翻譯西方書籍:如江南機器製造總局附設翻譯處,數年內翻譯圖書百餘種。

遣人留學:1872年,初派出國學生三十人,前後共百餘人。

創立各類學堂:如馬尾船政學堂、天津水師學堂和武備學堂、天津醫學堂等。

培養軍事人才:派人至英、法、德等國學習西方海、陸軍。

其中選派留學生尤值大書特書。清代中期留學生原來只是零零星星,如1847年跟隨傳教士出國的港澳生容閎、黃勝、黃寬。1872至1875年,經容閎倡議,清政府派遣了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幼童赴美留學,其中不乏後來各行各業優秀人才,如詹天佑成為「中國鐵路之父」、唐紹儀曾出任中華民國第一任總理、唐國安當上清華大學首任校長。

為何十九世紀中期的中國留學生多來自港澳地區?他們的成就如何?

答案見下。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2_2019-01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2_2019-01

清代私塾學生在上課。清代私塾以教授四書五經為主,但在「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下已不能應對新局面,必須通過教育培養具新知識、新視野的人才。培儲人才遂成洋務運動的重要內容。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2_2019-02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2_2019-02

京師同文館。洋務運動期間,為應付外交事務和引進外國知識,奕訢、文祥於1862年在北京成立同文館,其後上海及其他地方相繼設立分館,負責翻譯和教授外語,成為中國近代最早設立的新式翻譯教育機構。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2_2019-03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2_2019-03

江南機器製造總局翻譯處,曾翻譯多種圖書。除了同文館外,一些地方上的新辦洋務機構亦設有翻譯處,翻譯並傳播西方書籍與知識。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2_2019-04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2_2019-04

1874年創辦於上海的聖芳濟學院。清朝戰敗,被迫允許西方宗教在華傳播,令洋務運動期間多個西洋教會得以在中國辦學,是同文館一類官辦新學以外,新知識來源和和傳播的渠道。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2_2019-05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2_2019-05

位於上海的聖約翰大學及其校徽。洋務運動期間,西洋教會亦參與了新式高等教育,聖約翰大學是其中著名的院校。該校創建於1879年,原名聖約翰書院,1905年正式升格為聖約翰大學,是中國首座全英語授課的學校,培養了不少博通中西文化的人才,當中包括近代著名外交家顧維鈞、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榮毅仁。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2-05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2-05

教會學校培育男女學生。洋務運動期間,雖然多了教會辦學,但由於當時一般家庭仍希望子弟循科舉考取功名,不重新學,教會學校的學生遂成為早期留學主力。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2_2019-07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2_2019-07

廣州中山大學永芳堂外十八先賢銅像廣場上的容閎像及容閎的英文手跡。1847年,容閎跟隨美國傳教士出國,1850年考入耶魯學院,即今天的耶魯大學,為首名就讀於該校的中國人。學成回國後積極推動中國進步,並參與制訂幼童留美計劃,被視為中國留學生先驅。

ebook

容閎:「因為知識增加了,人的道德、考慮的範圍也就廣泛了。我自己想到中國的老百姓這麼樣的痛苦、受那麼大的壓制。我沒有受教育之前,一切都不知道,我就是自己過日子,我接受了教育以後,我覺得這種情況是不能忍受的。我自己現在得到了教育的機會,我就應該使我的同胞,早一點擺脫這種處境,我要為他們服務。」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2_2019-08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2_2019-08

1872年第一批赴美幼童在登船離國前合影。1872至1875年,經容閎倡議,清政府派遣了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幼童赴美留學,帶動日後的留學風氣。

ebook

美國教會在十九世紀中期積極來華傳教,並開辦教育事業,甚至帶學童到美國留學。帶動留學風氣的容閎等早期留學生即多由美國教會保送赴美。在美國教會學校留美學生的影響下,美國成為早期中國學童留學的主要國家。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2_2019-09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2_2019-09

赴美幼童當中,部分日後卓有成就。1872年第一批赴美幼童包括在1905至1909年修建京張鐵路、被譽為「中國鐵路之父」的詹天佑(左);1874年第三批赴美幼童包括1912年擔任中華民國首任國務總理的唐紹儀(右)。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2_2019-10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2_2019-10

石美玉及其參與創辦的九江但福德醫院。洋務運動期間,亦有女學生出國留學,當中石美玉較為著名。她自幼在教會女子學校學習,1892年赴美密歇根大學醫學院習醫,1896年學成回國,參與創辦九江但福德醫院。

為何十九世紀中期的中國留學生多來自港澳地區?他們的成就如何?

香港、澳門較早與西方接觸,傳教士開辦各種學校,教授英語和傳授西學,因而當地學生也較快接受了歐美的知識。例如馬禮遜學堂原在澳門開辦,後遷來香港。該校學生容閎、黃勝、黃寬就於1847年隨傳教士布朗前往美國留學。容閎就讀於耶魯學院,回國後參與制訂幼童留美計劃,被視為中國留學生先驅,後於1876年獲耶魯學院授予榮譽法學博士學位。黃勝後來成為香港《循環日報》總司理,參與《孖剌報》的編輯工作。黃寬是第一位留美學習西醫並獲得醫學博士學位的中國人,學成歸國後從事臨床與教學,醫術精深,貢獻傑出。

本專題主要圖片來源:FOTOE(圖1、2、3)、視覺中國(圖7、8)、其他資料圖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