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拖拉时间线浏览更多

(二)培储人才初派留学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2_2019-08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2_2019-08

 

综观整个洋务运动,其主要措施可分储才、强兵、实业方面。在培储人才方面,包括下列几类:

设馆教习西文:如京师设同文馆、上海创广方言馆等。

翻译西方书籍: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附设翻译处,数年内翻译图书百余种。

遣人留学:1872年,初派出国学生三十人,前后共百余人。

创立各类学堂:如马尾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和武备学堂、天津医学堂等。

培养军事人才:派人至英、法、德等国学习西方海、陆军。

其中选派留学生尤值大书特书。清代中期留学生原来只是零零星星,如1847年跟随传教士出国的港澳生容闳、黄胜、黄宽。1872至1875年,经容闳倡议,清政府派遣了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幼童赴美留学,其中不乏后来各行各业优秀人才,如詹天佑成为「中国铁路之父」、唐绍仪曾出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理、唐国安当上清华大学首任校长。

为何十九世纪中期的中国留学生多来自港澳地区?他们的成就如何?

答案见下。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2_2019-01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2_2019-01

清代私塾学生在上课。清代私塾以教授四书五经为主,但在“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下已不能应对新局面,必须通过教育培养具新知识、新视野的人才。培储人才遂成洋务运动的重要内容。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2_2019-02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2_2019-02

京师同文馆。洋务运动期间,为应付外交事务和引进外国知识,奕䜣、文祥于1862年在北京成立同文馆,其后上海及其他地方相继设立分馆,负责翻译和教授外语,成为中国近代最早设立的新式翻译教育机构。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2_2019-03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2_2019-03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处,曾翻译多种图书。除了同文馆外,一些地方上的新办洋务机构亦设有翻译处,翻译并传播西方书籍与知识。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2_2019-04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2_2019-04

1874年创办于上海的圣芳济学院。清朝战败,被迫允许西方宗教在华传播,令洋务运动期间多个西洋教会得以在中国办学,是同文馆一类官办新学以外,新知识来源和和传播的渠道。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2_2019-05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2_2019-05

位于上海的圣约翰大学及其校徽。洋务运动期间,西洋教会亦参与了新式高等教育,圣约翰大学是其中著名的院校。该校创建于1879年,原名圣约翰书院,1905年正式升格为圣约翰大学,是中国首座全英语授课的学校,培养了不少博通中西文化的人才,当中包括近代著名外交家顾维钧、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荣毅仁。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2-05_cn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2-05_cn

教会学校培育男女学生。洋务运动期间,虽然多了教会办学,但由于当时一般家庭仍希望子弟循科举考取功名,不重新学,教会学校的学生遂成为早期留学主力。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2_2019-07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2_2019-07

广州中山大学永芳堂外十八先贤铜像广场上的容闳像及容闳的英文手迹。1847年,容闳跟随美国传教士出国,1850年考入耶鲁学院,即今天的耶鲁大学,为首名就读于该校的中国人。学成回国后积极推动中国进步,并参与制订幼童留美计划,被视为中国留学生先驱。

ebook

容闳:“因为知识增加了,人的道德、考虑的范围也就广泛了。我自己想到中国的老百姓这么样的痛苦、受那么大的压制。我没有受教育之前,一切都不知道,我就是自己过日子,我接受了教育以后,我觉得这种情况是不能忍受的。我自己现在得到了教育的机会,我就应该使我的同胞,早一点摆脱这种处境,我要为他们服务。”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2_2019-08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2_2019-08

1872年第一批赴美幼童在登船离国前合影。1872至1875年,经容闳倡议,清政府派遣了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幼童赴美留学,带动日后的留学风气。

ebook

美国教会在十九世纪中期积极来华传教,并开办教育事业,甚至带学童到美国留学。带动留学风气的容闳等早期留学生即多由美国教会保送赴美。在美国教会学校留美学生的影响下,美国成为早期中国学童留学的主要国家。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2_2019-09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2_2019-09

赴美幼童当中,部分日后卓有成就。1872年第一批赴美幼童包括在1905至1909年修建京张铁路、被誉为“中国铁路之父”的詹天佑(左);1874年第三批赴美幼童包括1912年担任中华民国首任国务总理的唐绍仪(右)。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2_2019-10
mainsite_psd_aug2-yangwu02_2019-10

石美玉及其参与创办的九江但福德医院。洋务运动期间,亦有女学生出国留学,当中石美玉较为著名。她自幼在教会女子学校学习,1892年赴美密歇根大学医学院习医,1896年学成回国,参与创办九江但福德医院。

为何十九世纪中期的中国留学生多来自港澳地区?他们的成就如何?

香港,澳门较早与西方接触,传教士开办各种学校,教授英语和传授西学,因而当地学生也较快接受了欧美的知识。例如马礼逊学堂原在澳门开办,后迁来香港。该校学生容闳、黄胜、黄宽就于1847年随传教士布朗前往美国留学。容闳就读于耶鲁学院,回国后参与制订幼童留美计划,被视为中国留学生先驱,后于1876年获耶鲁学院授予荣誉法学博士学位。黄胜后来成为香港《循环日报》总司理,参与《孖剌报》的编辑工作。黄宽是第一位留美学习西医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学成归国后从事临床与教学,医术精深,贡献杰出。 

本专题主要图片来源:FOTOE(图1、2、3)、视觉中国(图7、8)、其他资料图片。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