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中國漫畫追源
漫畫不同於一般繪畫,是以簡練的手法直接表露事物本質、特徵的繪畫。它習慣採用誇張、比喻、象徵等表現手法和形式,有較強的諷刺、歌頌、抒情、娛樂等方面的功能,並善於表達作者對世事人情的看法,尤以諷刺與幽默見長。

中國漫畫
中國的傳統漫畫內蘊十分豐富,由於中國文化淵源和歷史背景,使中國漫畫別具一格,與西方的漫畫、卡通以及新興的動漫形象均有區別。漫畫更具針砭時勢、諷刺社會中的「假、惡、醜」之功能,漫畫家多從政治事件、社會現象和生活百態中提取素材,融入個人觀點、見解和態度,引發讀者思考,使其從中受到教育。

港產漫畫王國的建立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戰事逐漸漫延,上海的部分漫畫家南下香港,繼續從事漫畫創作。張光宇、張正宇、葉淺予、胡考、丁聰等人,在香港堅道十三號A租住下來,不但繼續創作漫畫,還時常交流文藝,全國漫畫作家協會的香港分會就這樣成立了。

新舊交替的漫畫新時代
1978年,中國共產黨召開了十三屆三中全會,文藝終有廣闊發展的空間,中國漫畫又進入了繁榮興盛的另一時期。這時期既出現為數不少的歌頌漫畫,也有仍然保持着針砭時弊的輿論監督作用,整個漫畫創作氣氛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趨勢。

承前啟後的二十年代漫畫
1925年五卅運動和1926年國共合作的重大歷史轉折,使得藝術家們的愛國革命熱情再一次被點燃。漫畫在文藝界發起的革命宣傳運動中充當前鋒,對帝國列強、封建軍閥作出諷刺和抨擊,成為二十年代漫畫的主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