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拖拉時間線瀏覽更多

(一)中西近代分殊

mainsite_psd_yapian01_2019-0
mainsite_psd_yapian01_2019-0

1840年爆發於中國和英國之間的鴉片戰爭,往往被認為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所謂「近代」,通常指某國或某地在各方面都進入現代文明境界,從經濟來說就是由農業主導轉入工業化。歐美的近代史,一般以十五世紀作為開端,並產生了資本主義列強;中國原較封閉,但1840年鴉片戰爭失敗才被迫捲入全球近代化的歷程。中華民國取代清朝後,內憂外患深重,也未能大力開展建設,要待1949年新中國成立,才為現代工業化提供較大的轉機。

自十五世紀歐洲文藝復興廣泛開展以來,西方就步入近代Modern Times)的歷程。究竟是何時運,令中西的發展產生如此巨大的差距呢?原來二者在近代來臨之際,早已分殊而行。中世紀的西歐國家處於封建專制、政教合一的境況,後來卻藉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為契機,通過地理大發現開拓殖民地及從事資本原始積累。後又經歷荷蘭獨立、英國內戰美國獨立法國大革命等系列政治革命以及由英國開始的全球工業革命,遂使歐美各國成為標榜「自由資本主義」的列強,葡、西、荷、英、法等大國交相崛起。反觀東方,中國由1644年起經歷了明清交替及皇權臻於鼎盛的進程,一直堅持小農經濟基礎上的君主專制制度,逐漸落後於西方。

ebook

小農經濟指以家庭為單位從事的農業小生產,其特點包括個體經營、規模細小、工具簡陋、手工操作。中國千百年來都存在「男耕女織」的個體農業,屬於以自給自足為目標的「自然經濟」。

 

 

中國史學常用朝代分隔,為什麼將清朝劈成兩半,把1840年作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答案見下。

mainsite_psd_yapian01_jul13-01
mainsite_psd_yapian01_jul13-01

全球航海技術的進步是西方進入近現代的重要標誌。近代歐洲人憑藉堅固的多桅帆船,冒險探索,在世界各地擴展商業活動,並建立殖民地,令古老中國最終要面對來自海上的威脅。圖為英國商船不列顛號。

mainsite_psd_yapian01_jul13-02
mainsite_psd_yapian01_jul13-02

於十五世紀廣泛開展的歐洲文藝復興是近代開始的重要標誌。文藝復興提倡人文主義,反對思想禁錮,大大推動了西方文化進步。圖為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勝地佛羅倫斯。

mainsite_psd_yapian01_2019-03
mainsite_psd_yapian01_2019-03

十九世紀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工廠。十八世紀始於英國的工業革命,令西方在經濟、科技等方面突飛猛進。

mainsite_psd_yapian01_2019-04
mainsite_psd_yapian01_2019-04

                          啟蒙時期的法國思想家伏爾泰。十七、十八世紀歐洲發生啟蒙運動,令歐洲人更重視知識、理性,告別蒙昧,思想也起了革命。 

mainsite_psd_yapian01_jul13-05
mainsite_psd_yapian01_jul13-05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從此自由、民主等思想流傳西方,擴大了西方社會的創新和進步空間。圖為法國大革命期間群眾攻打巴士底監獄。

mainsite_psd_yapian01_jul13-06
mainsite_psd_yapian01_jul13-06

明末荷蘭人在台灣建立熱蘭遮城。明代葡萄牙人和荷蘭人已先後到達澳門、台灣,擴展勢力,但到乾隆年間,清朝仍對西方的全球擴充一無所覺。

mainsite_psd_yapian01_2019-07
mainsite_psd_yapian01_2019-07

西方畫家筆下,清後期中國農村一對夫婦在播種和拉犁。千百年來,絕大多數中國人過着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這種小農經濟模式令近代中國被開展工業革命的西方遠遠拋離。

mainsite_psd_yapian01_jul13-08
mainsite_psd_yapian01_jul13-08

乾隆帝騎馬圖,表面上象徵了清朝國勢的高峰,實質暗藏危機。乾隆帝晚年志得意滿,未察覺世界正發生巨變。

mainsite_psd_yapian01_2019-09
mainsite_psd_yapian01_2019-09

                                        嘉慶帝在位初年,雖有意整頓吏治,並抄了大貪官和珅的家,迫使和珅自殺,但已無法挽回清朝走向衰落。

mainsite_psd_yapian01_jul13-10
mainsite_psd_yapian01_jul13-10

             清代用於公佈科舉殿試結果的大金榜。近代來臨之際,中國知識界逐漸被西方拋離,與科舉制度關係很大,最終令國家付出沉重代價。

ebook

科舉是考試選拔官員的制度,在中國沿用千年以上。明清之世主要用呆板的八股文考儒家的四書五經,整個教育制度亦以應考科舉為核心,中國知識份子幾乎以科舉出仕為唯一目標。至於社會進步必不可少的科學、工商等專業技能,則長期受到輕視。中國知識精英看不起科舉考試以外的知識,造成觀念上自我封閉,與突飛猛進的西方知識界相比,顯得日益蒙昧。

中國史學常用朝代分隔,為什麼將清朝劈成兩半,把1840年作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清朝原與古代諸多王朝一樣,是建基於小農經濟的專制獨立帝國。然而自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失敗,無奈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後,中國開始被迫捲入全球近代工業化進程,充當資本主義列強的商品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同時,中國逐漸喪失主權獨立的地位,處於半殖民地狀態。因此清朝前期和後期的經濟、外交發生巨變,社會形態迥然不同。這種狀態持續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才為國家獨立及現代工業化帶來根本轉變的契機。

本專題主要圖片來源:視覺中國(圖3、4、7、9)、其他資料圖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