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卜吉、祭神、念咒⸺出門必備三件事?

202118phn010_01
山海經各種奇樣精妖,民國《中國民間信仰研究》,法國神父Henri Doré著。(圖片提供:佚名/FOTOE)
202118phn010_01

擇日和行祀,是古人出行大事。從《山海經》可知,上古人有祠祀道中鬼神精怪的觀念。湖北省雲夢縣出土的《睡虎地秦簡日書》,進一步印證先秦社會對出行的重視。《日書甲乙編》認為如果不遵照出行宜忌,出門輕則遇寇盜,遇雨,重則喪命。《睡虎地秦簡日書》中有祭門及道路(「祭門行」)的禮儀。祠祀行神更是必不可少。

 

行神(道神)的身份,一般認為來自兩個傳說,第一是共工之子脩。《風俗通義‧祀典》引《禮傳》:「共工之子曰脩,好遠遊,舟車所至,足跡所達,靡不窮覽,故祀以為祖神。」第二是黃帝的妻子累祖(即「嫘祖」,又稱「雷祖」)。《宋書》卷十二〈律曆中〉引崔寔《四民月令》曰:「祖者,道神。黃帝之子曰累祖,好遠遊,死道路,故祀以為道神。」

 

讀六朝志怪小說,可以看到民間擇日與行祀的細節及演繹。首先,出行前常卜吉。志怪小說多有卜卦靈驗的故事,一方面或許是以卜為業人所編造,另一方面,也反映當時社會不論哪個階層,都有遇疑難求卜的風氣和相信命中註定的心理。《搜神後記》載丹陽縣人沈宗以卜為業,有兩人着皮袴,來問:「西去覓食好?東去覓食好?」宗為作卦,卦成告之。這兩人其實是老虎變的,故事模擬的自然是民間行前卜吉之俗。又如「酒泉郡每太守到官,無幾輒卒死。後有渤海陳斐見授此郡,憂愁不樂。將行,就卜者占其吉凶。」(見《搜神後記》)六朝政局多變,當官者自感前途多舛,不得不時時求助卜筮。《晉書》王導本傳載:初,導渡淮,使郭璞筮之,卦成,璞曰:「吉,無不利。淮水絕,王氏滅。」其後子孫繁衍,竟如璞言。志怪小說提到的術士如管輅、戴洋、郭璞等,都有卜筮之能,讀書人落拓時也有以卜筮為業。

202118phn011_01
郭璞 (公元276-324年),字景純。河東郡聞喜縣(今山西聞喜)人。兩晉時期著名文學家、訓詁學家、中國風水學者鼻祖。(圖片提供:視覺中國)
202118phn011_01

其次,行前怪夢,往往被視為某種徵兆,如果不從而行,會有大禍:「符堅將欲南師也,夢葵生城內。明以問婦,婦曰:『若征軍遠行,難為將也。』堅又夢地東南傾,復以問,云:『江左不可平也。君無南行,必敗之象也。』堅不從,卒以敗。」(《異苑》)此處的「婦」是否一位善於解夢的女巫呢?《述異記》記載義熙五年(公元409年),宋武帝劉裕北討鮮卑,軍中將佐專門拜謁岱岳廟女巫秦氏,問克捷之期。說明社會心態的確相信行前怪夢帶有某種預兆性質。

 

第三,祖道風俗歷經了漢魏,延續到晉,祭祀行道之神的本意逐漸演變為對人的惜別。晉文人留下不少「祖道」的詩作,到了南北朝,祖道詩已為踐別詩所取代。

 

那麼,民間是不是出門就不祭拜神靈呢?當然不是。《幽明錄》載一則故事:「葛祚,吳時衡陽太守,郡境有大槎橫水,能為妖怪。百姓為立廟,行旅禱祀,槎乃沉沒,不者槎浮,則船為之破壞。祚將去官,乃大具斤斧,將去民累。明日當至,其夜,聞江中哅哅有人聲,往視,槎移去,沿流下數里,駐灣中,自此行者無復沉覆之患。衡陽人為祚立碑曰『正德祈禳,神木為移』也。」這則故事大意是指衡陽境內有一大木筏橫跨水面,百姓都以為它能作怪,為它立廟祭祀,過路人要向它祈禱,否則這木筏便會對船隻造成傷害。葛祚是三國東吳時期的衡陽太守,即將離職,想在離職前以刀斧為人民除去此怪。計劃動手的前一晚,聽見江裏人聲喧鬧,葛祚往視察,見那木筏順流水漂走好幾里,停在一河灣裏。此後,路過的船隻都不再受到這木筏影響。衡陽的百姓就為葛祚立碑。

 

故事顯示江東民眾認為萬物有靈,行旅禱祀的對象甚至可以是一塊木頭。葛祚作為地方官,移風易俗相當不容易,只能待快離任時才一試。儘管成功廢了「淫祠」,但百姓深信的仍是「祈禳」之力。

 

許多故事提到過路行人祭拜地方俗神,說明在行旅便利處、險要處立祠定然有利可圖,而巫覡對這些祠廟的信仰經營,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廟巫本身就是講故事的人。例如丹陽縣湖側梅姑廟的神驗,就是靠歷代廟巫講故事維繫:「秦時丹陽縣湖側有梅姑廟,姑生時有道術,能着履行水上,後負道法,壻怒殺之,投屍於水,乃隨流波漂至今廟處鈴下。巫人當令殯殮不須墳瘞,即時有方頭漆棺在祠堂下。晦朔之日,時見水霧中,曖然有着履形。廟左右不得取魚射獵,輙有迷徑沒溺之患。巫云:『姑既傷死,所以惡見殘殺也。』」(《異苑》)

 

梅姑原本與行神毫無關係,如何能令廟周圍漁獵者迷徑沒溺?顯然是因該處地理險要,給了巫人講故事的空間,又恰巧飄來梅姑(可能是一位無人知曉的女子)屍體,遂因勢利導,奉為行神。劉敬叔撰寫《異苑》時,可能此廟周圍仍禁漁獵。至於梅姑是秦時或更早的人,大概是此廟歷史悠久、代代相傳、增加神秘的附會之說。

 

在保佑出行平安的法術中,佛道也各有自己創造,如《冥祥記》有多則故事提到行旅遇到危險,默念觀世音即轉危為安,道家則是「心呼北斗」,或用咒術。早期佛道興起,都想方設法以新的神通應驗故事來取代原來巫覡立廟的敍事,許多宣教志怪因此應運而生。

202118phn012_01
大儺舞畫。「大儺」,原是古代驅疫逐鬼的祭祀歌舞活動,源於原始巫舞。(圖片提供:視覺中國)
202118phn012_01
作者:
上載日期:
2022年11月04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