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禮俗中有何尊卑規矩?

202120phn013_01
漢武帝事跡畫像,明代仇英繪《帝王道統萬年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品。(圖片提供: FOTOE)
202120phn013_01

「禮」在中國傳統社會無處不在,出行有禮,宴飲有禮,婚喪有禮,壽誕有禮,祭祀有禮,征戰有禮等。稱呼他人的名字、房屋方位的坐向、服飾的穿戴等都有很多規矩及忌諱。

 

名字避諱

中國古代帝王的名號十分複雜,名目繁多,除了姓氏和名字外,還有廟號、諡號和年號等。「廟號」指君主死後在太廟祭祀時所設的名稱。自漢以後,許多朝代的開國皇帝的廟號稱「祖」,如漢高祖、唐高祖、明太祖等。後代子孫繼位則稱「宗」,如唐太宗、宋英宗、元成宗等。「諡號」是帝王死後依其生平事跡而評定的稱號,有褒貶之意。例如︰文、武、成、昭、景、明是褒字;幽、厲、煬都是貶字;殤、哀、悼等諡號表示同情且兼有不同程度的貶意。「年號」是帝王在位紀年所立的名號。一般來說,年號主要是取吉祥字,如宋太祖趙匡胤以「建隆」作年號,是期望建立的國家可以繁榮興盛。自漢朝至元朝,一個皇帝通常不止採用一個年號。武則天在位15年,先後採用了17個年號。

 

帝王為了建立和維護至高無上的權威,要求臣民避免使用其名字,這就是「避諱」。避帝王之名稱為「國諱」或「公諱」。先秦典籍如《左傳》、《禮記》、《孟子》等都有避諱的記載,但不算普遍的現象,直至秦統一六國後才趨普遍。例如︰秦始皇名政,為了避他的名諱,連「正月」的「正」也因讀音相同而要改讀「徵」音,而「正月」讀為「徵月」的習俗一直維持至今。又如東漢光武帝名秀,於是百姓以「茂」字代替「秀」字,把「秀才」改稱「茂才」。漢朝規定,臣民上書言事觸犯帝王名諱者治罪,凡遇與廟諱御名相同之字須用同義字代替。如漢高祖名邦,凡遇「邦」字不能稱「邦」而稱「國」,故而戰國時的官名「相邦」改為「相國」。

202120phn014_01
明刊本《孟子》,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品。(圖片提供:樊甲山/FOTOE)
202120phn014_01

後來,除了要避君主的名諱外,對於尊長之名也要避開,避父祖之名是為「家諱」或「私諱」。西漢史學家司馬遷著《史記》,把「談」字都改為「同」字,因其父叫司馬談;北宋文學家蘇軾祖父名序,每當他撰寫書序時都用「敍」字來代替。然而,因為避諱的規定愈來愈多,也鬧出不少趣事。古時有個姓錢名良臣的人,其兒子讀書時見有「良臣」二字,便改讀為「爹爹」。有一天,讀《孟子》有「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的句子,其兒子就改讀為︰「今之所謂爹爹,古之所謂民賊也。」錢良臣聽後,哭笑不得!

又如南朝宋人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記載,東晉大司馬桓溫的兒子桓玄被授為太子洗馬的官職,設宴慶賀。席間有賓客嫌酒太涼,要侍者把酒「溫一溫」。桓玄聽到「溫」字,為了表達對父親的孝心,便馬上痛哭起來,弄得賓客尷尬非常。另外,唐代詩人李賀,其父名晉肅。由於「晉」與「進」同音,時人就認為他不能參加進士考試,即使得到大文學家韓愈特意寫了一篇《諱辯》為之辯白,也無濟於事。

 

方位藏玄機

「賓主位,東西面;君臣位,南北面。」這是三國時期魏人如淳為《漢書》作注的內容之一,意思是古代帝王和臣子在殿堂上都有固定的位置,帝王坐北朝南,臣子面北參拜,所以有「南面稱王」、「北面稱臣」的說法。可見,方位也是分別尊卑的形式。至於交際場合,賓主坐次,則如明末清初史學家顧炎武的《日知錄》所說:「古人之坐以東向為尊。」而主人家出於謙遜,一般把尊貴的西坐(面向東)讓與賓客,而自己則屈居東坐。

 

北宋史學家司馬光的《資治通鑑》記載,三國時諸葛亮為了聯合孫權抗曹操,故意採用「激將法」勸說孫權:「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就是要激勵孫權不要向曹操俯首稱臣。司馬遷在《史記‧項羽本紀》中敍述著名的「鴻門宴」時,描寫身為主人家的項羽卻是「東向坐」。這種安排,並非因為司馬遷不知禮數,而是他有意藉此刻畫項羽狂妄自大的個性,為其後來落得四面楚歌、自刎烏江的下場埋下伏筆。

202120phn015_01
南京市博物館內孫權與諸葛亮蠟像(圖片提供:劉朔/FOTOE)
202120phn015_01

古時講究的房屋方位也是坐北朝南,左是東面,右是西面。中國傳統上有右尊左卑之風。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藺)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正是因為右尊左卑,才會引起廉頗嫉妒。還有,秦代貧苦百姓一般住在閭里之左,而富強大戶則住在閭里之右。故後來以「閭左」指代貧苦大眾;以「右姓」、「右族」、「右戚」、「豪右」等指稱世家大族。

 

服飾之異

在棉花傳入中國之前,古人的衣料只有絲織品和麻葛織品。絲織品統稱為「帛」,一般只有達官貴人才能穿着。宋代詩人張俞在《蠶婦》中寫道:「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而平民百姓只能穿麻布和葛布造的衣裳,因此「布衣」就成為庶人的代稱,如三國時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自稱「臣本布衣」。

 

就服裝顏色來說,金黃紅紫等豔麗之色,多為達官貴人所好。據陰陽五行之說,黃色代表土地,穿着黃色象徵佔有土地。因此,皇帝所用之物也常冠以「黃」字,如龍袍又叫「黃袍」,詔書又叫「黃榜」。至於官吏的服色則以官品來界定,一般三品以上紫色,四品深紅,五品淺紅,六品深綠,七品淺綠,八品深青,九品淺青。另外,《管子‧立政》指出「散民不敢服雜彩」,可見古代平民服裝的顏色都以樸素為主,不能施彩,統稱「白衣」。唐宋時期,「白衣」專指未得功名的讀書人。北宋詞人柳永在《鶴衝天》中自詡:「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既抒發個人屢試不第的抑鬱,也流露了自己擺脫寒微、躋身高位的夙願。

202120phn016_01
清乾隆明黃色納紗彩雲龍紋男單朝袍,故宮博物院藏品。(圖片提供:海峰/FOTOE)
202120phn016_01
作者:
上載日期:
2022年02月28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