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礼俗中有何尊卑规矩?

202120phn013_01
汉武帝事迹画像,明代仇英绘《帝王道统万年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图片提供: FOTOE)
202120phn013_01

“礼”在中国传统社会无处不在,出行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称呼他人的名字、房屋方位的坐向、服饰的穿戴等都有很多规矩及忌讳。

 

名字避讳

中国古代帝王的名号十分复杂,名目繁多,除了姓氏和名字外,还有庙号、谥号和年号等。“庙号”指君主死后在太庙祭祀时所设的名称。自汉以后,许多朝代的开国皇帝的庙号称“祖”,如汉高祖、唐高祖、明太祖等。后代子孙继位则称“宗”,如唐太宗、宋英宗、元成宗等。“谥号”是帝王死后依其生平事迹而评定的称号,有褒贬之意。例如︰文、武、成、昭、景、明是褒字;幽、厉、炀都是贬字;殇、哀、悼等谥号表示同情且兼有不同程度的贬意。“年号”是帝王在位纪年所立的名号。一般来说,年号主要是取吉祥字,如宋太祖赵匡胤以“建隆”作年号,是期望建立的国家可以繁荣兴盛。自汉朝至元朝,一个皇帝通常不止采用一个年号。武则天在位15年,先后采用了17个年号。

 

帝王为了建立和维护至高无上的权威,要求臣民避免使用其名字,这就是“避讳”。避帝王之名称为“国讳”或“公讳”。先秦典籍如《左传》、《礼记》、《孟子》等都有避讳的记载,但不算普遍的现象,直至秦统一六国后才趋普遍。例如︰秦始皇名政,为了避他的名讳,连“正月”的“正”也因读音相同而要改读“征”音,而“正月”读为“征月”的习俗一直维持至今。又如东汉光武帝名秀,于是百姓以“茂”字代替“秀”字,把“秀才”改称“茂才”。汉朝规定,臣民上书言事触犯帝王名讳者治罪,凡遇与庙讳御名相同之字须用同义字代替。如汉高祖名邦,凡遇“邦”字不能称“邦”而称“国”,故而战国时的官名“相邦”改为“相国”。

202120phn014_01
明刊本《孟子》,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品。(图片提供:樊甲山/FOTOE)
202120phn014_01

后来,除了要避君主的名讳外,对于尊长之名也要避开,避父祖之名是为“家讳”或“私讳”。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著《史记》,把“谈”字都改为“同”字,因其父叫司马谈;北宋文学家苏轼祖父名序,每当他撰写书序时都用“敍”字来代替。然而,因为避讳的规定愈来愈多,也闹出不少趣事。古时有个姓钱名良臣的人,其儿子读书时见有“良臣”二字,便改读为“爹爹”。有一天,读《孟子》有“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的句子,其儿子就改读为︰“今之所谓爹爹,古之所谓民贼也。”钱良臣听后,哭笑不得!

又如南朝宋人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记载,东晋大司马桓温的儿子桓玄被授为太子洗马的官职,设宴庆贺。席间有宾客嫌酒太凉,要侍者把酒“温一温”。桓玄听到“温”字,为了表达对父亲的孝心,便马上痛哭起来,弄得宾客尴尬非常。另外,唐代诗人李贺,其父名晋肃。由于“晋”与“进”同音,时人就认为他不能参加进士考试,即使得到大文学家韩愈特意写了一篇《讳辩》为之辩白,也无济于事。

 

方位藏玄机

“宾主位,东西面;君臣位,南北面。”这是三国时期魏人如淳为《汉书》作注的内容之一,意思是古代帝王和臣子在殿堂上都有固定的位置,帝王坐北朝南,臣子面北参拜,所以有“南面称王”、“北面称臣”的说法。可见,方位也是分别尊卑的形式。至于交际场合,宾主坐次,则如明末清初史学家顾炎武的《日知录》所说:“古人之坐以东向为尊。”而主人家出于谦逊,一般把尊贵的西坐(面向东)让与宾客,而自己则屈居东坐。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记载,三国时诸葛亮为了联合孙权抗曹操,故意采用“激将法”劝说孙权:“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就是要激励孙权不要向曹操俯首称臣。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敍述著名的“鸿门宴”时,描写身为主人家的项羽却是“东向坐”。这种安排,并非因为司马迁不知礼数,而是他有意借此刻画项羽狂妄自大的个性,为其后来落得四面楚歌、自刎乌江的下场埋下伏笔。

202120phn015_01
南京市博物馆内孙权与诸葛亮蜡像(图片提供:刘朔/FOTOE)
202120phn015_01

古时讲究的房屋方位也是坐北朝南,左是东面,右是西面。中国传统上有右尊左卑之风。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蔺)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正是因为右尊左卑,才会引起廉颇嫉妒。还有,秦代贫苦百姓一般住在闾里之左,而富强大户则住在闾里之右。故后来以“闾左”指代贫苦大众;以“右姓”、“右族”、“右戚”、“豪右”等指称世家大族。

 

服饰之异

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古人的衣料只有丝织品和麻葛织品。丝织品统称为“帛”,一般只有达官贵人才能穿着。宋代诗人张俞在《蚕妇》中写道:“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而平民百姓只能穿麻布和葛布造的衣裳,因此“布衣”就成为庶人的代称,如三国时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自称“臣本布衣”。

 

就服装颜色来说,金黄红紫等艳丽之色,多为达官贵人所好。据阴阳五行之说,黄色代表土地,穿着黄色象征占有土地。因此,皇帝所用之物也常冠以“黄”字,如龙袍又叫“黄袍”,诏书又叫“黄榜”。至于官吏的服色则以官品来界定,一般三品以上紫色,四品深红,五品浅红,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另外,《管子‧立政》指出“散民不敢服杂彩”,可见古代平民服装的颜色都以朴素为主,不能施彩,统称“白衣”。唐宋时期,“白衣”专指未得功名的读书人。北宋词人柳永在《鹤冲天》中自诩:“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既抒发个人屡试不第的抑郁,也流露了自己摆脱寒微、跻身高位的夙愿。

202120phn016_01
清乾隆明黄色纳纱彩云龙纹男单朝袍,故宫博物院藏品。(图片提供:海峰/FOTOE)
202120phn016_01
作者:
上载日期:
2022年02月28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