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古代如何為織物染色?

0819ph010
中國蠟染之鄉貴州安順布依族婦女利用染缸染布
0819ph010

中國古代用於着色的材料可分為礦物顏料和植物染料,其中以後者為古代主要的染料。古代先民很早就掌握了多種植物染料的性質,並發明多種染色技術和被稱為「纈」的防染印花技術。礦物顏料着色是通過黏合劑使之黏附於織物表面,但顏色遇水即容易脫落。植物染料則不然,染製時其色素分子是通過與織物纖維親合而改變纖維的色彩,所着之色雖經日曬水洗,均不易脫落。

 

古代常用的礦物植物染料實在多不勝數,古人根據不同的染料特性而創造的染色工藝計有:直接染、媒染、還原染、防染、套色染等。染料品種和工藝方法的多樣性使古代印染行業的色譜十分豐富,古籍中見於記載的就有幾百種,特別是在一種色調中明確地分出幾十種近似色,這需要熟練地掌握各種染料的組合、配方及改變工藝條件方能達到。

 

媒染法是借助媒染劑使染料中的色素附於織物上。中國古代使用的媒染劑多為鐵劑和鋁劑,鐵劑以綠礬為主,鋁劑以明礬為主。有些植物染料,如蘇枋,染出的色彩會因應所採用的媒染劑而有不同的顏色。

bulb

蘇枋

蘇枋,又稱蘇枋木或蘇木,屬豆科常綠喬木植物,今產於中國兩廣、雲貴、四川及台灣等地。蘇枋赭褐色木幹中含有蘇木隱色素,在空氣中經氧化而變成蘇木紅素。這種色素易溶於沸水中,對絲、毛、棉等皆能上染,但必須通過媒染劑助染,使其色素與媒染劑中的金屬離子螯合併產生色澱,才能固着於纖維上。蘇枋配合不同的媒染劑可得到不同色彩,例如用鉻媒染劑得絳紅至紫色;鋁媒染劑得澄紅色;銅媒染劑得紅棕色;鐵媒染劑得褐色;錫媒染劑得淺紅至深紅色。

套染法是將織物分別浸入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的染液中,交替染色或混合染色,以獲得各種合併色。如將織物染紅後,再用藍色染料套染就會染成紫色;染藍後,再用黃色染料套染就會得到綠色;染黃後,再以紅色套染就會染成橙色。

0819ph011
唐套色印花絹
0819ph011

夾纈,即鏤空版印花,其法是用兩塊雕鏤着相同圖案的花版,將布帛對折緊緊地夾在兩版中間,然後就鏤空處塗刷色漿,待色漿乾後,除去鏤空版,即可顯現花紋。鏤空版的版體是一塊木板或浸過油的硬紙板,為便於均勻塗刷印漿及印製後無明顯的接版痕跡,版體宜薄,其上所刻的花紋單元必須四方銜接。

 

絞纈,又名撮纈或紮纈,是古代常用的一種印花方法。絞纈有兩種染色方法:一、用線將布帛結紮成絞後入染,染後將線拆去,結紮部位因沒有滲進染料,或沒有充分地滲進染料,因而與未結紮的部位形成色地白花圖案。二、將預定數量的顆粒物作為襯墊物均勻地結紮在布帛,然後入染,以製成菱形圈或圓形圈的散花紋。

0819ph012
新疆出土的北朝紅色絞纈絹(局部)
0819ph012

蠟纈,又稱蠟染,實際上是一種蠟防染,利用蠟液在織物上繪出各種圖案,待蠟冷凝後,將織物放到染液中浸染,然後用沸水煮去蠟質。去除蠟質後的織物,原先有蠟的地方,因蠟阻止了染液浸入而沒有着色,在織物周圍已染色彩的襯托下,呈現出白色花紋的圖案。由於蠟冷後使織物及其周圍出現收縮和縐折,蠟膜上往往產生許多裂痕,織物入染後,染料滲入裂縫,成品花紋就出現了一絲絲不規則的色紋,形成蠟染製品獨特的花紋效果。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11月27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