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中國古代紡織與印染

0819ph027
0819ph027

遠古時,人們為了生存製作繩索、編結網羅,紡織技術由此產生,並出現中國最早的紡紗工具——紡墜。先秦時期纖維培育、加工、紡、織、染全套工藝逐漸形成。

 

最普遍的紡織工具繅車出現,繅車分為手搖和腳踏兩種,而腳踏繅車更是將繅婦的雙手解放來完成繅絲的工作,提高了繅絲品質和產量,標誌着古代手工繅絲機具的定型。進入漢唐時期,中國的紡織技術得到空前發展,多綜多躡紋織機出現。多綜多躡紋織機可以織造複雜的幾何花紋織物,而工藝流程方面則從以前的手工提花和挑花發展到利用機器提花,從經線顯花發展為緯線顯花,同時,發明了起絨等技術。紡織技術發展的同時,染色技術也有所提高,出現了蠟染技術。蠟染實際上是一種蠟防染,利用蠟液在織物上繪出各種圖案,待蠟冷凝後,將織物放到染液中浸染,然後用沸水煮去蠟質。蠟冷後往往出現許多裂紋,織物成品花紋就出現一絲絲不規則的色紋,形成獨特的花紋效果。在這時期最具代表性的紡織名品就是具有冰凌之理的綾。隋唐浙江所產「繚綾」被白居易譽為「不似羅綃與紈綺」而名重一方。

 

宋元時期,由於政治中心南移,紡織業的分佈與發展起了很大變化。棉花隨着內地種植和加工技術的突破,遍佈全國,取代麻成為衣着主要材料。在棉紡織技術的改良中,黃道婆的貢獻不容忽視。黃道婆少時背井離鄉遠客崖州,幾經輾轉回到家鄉,並把崖州黎族人學到的棉紡織技術,結合內地原有的紡織工藝加以改造,創造了一套新工藝,並授予鄉人,自此改變了家鄉棉紡織生產的現狀。宋元以來,緙絲在製作技術上也達到了完全成熟的程度,並發展成為可專供欣賞的純藝術品。

 

明清兩代,無論是官營,還是民營紡織生產規模都超越前代。甚至幾個主要的紡織業中心地區都出現了新興的大市鎮,如蘇州、杭州。刺繡是中國古代婦女必學的技能,在明清兩代刺繡更為鼎盛。甚至出現了各具特色的四大名繡:蘇繡、粵繡、蜀繡、湘繡。蜀繡是以四川成都為中心的代表性刺繡產品。蜀繡構圖疏朗,花青地白,頗具古樸之風。蜀繡以光亮平整,虛實結合得體,實處密不露底,虛處縹緲,花紋邊緣整齊似刀切稱著於世。

 

公元前五、六世紀中國絲綢已在歐亞大陸傳播,並輾轉到達歐洲,但中國蠶桑絲織技藝的外傳卻較晚。蠶桑絲織技藝較早傳入的地區是中國新疆的高昌和于闐,傳入時間大約在公元五、六世紀之間。中國蠶桑絲織技術傳入新疆之後,再進一步外傳到波斯。公元七世紀以後,波斯成為除中國以外世界上最重要的絲織中心。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11月27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