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儒林外史》

0421ph020
0421ph020

《儒林外史》是由清代諷刺小說家吳敬梓創作的長篇章回小說。因成功塑造封建末世的文人群像,以及生動描繪吃人的科舉、禮教和腐敗事態,《儒林外史》被譽為中國古代諷刺文學的典範。

 

吳敬梓(1701—1754年),字敏軒,安徽全椒人。他出身於科舉世家,從小受良好教育,但終身不第。又因族人爭產,他家財散盡,生活窮困。這培養了他對各種勢利虛偽現象的敏感度,激發了他的反抗精神和批判意識。《儒林外史》凝結着吳敬梓一生對知識分子和科舉制度深刻的觀察和思考。

 

科舉制度始於隋代,是為選拔官吏和籠絡人才而生。只要考取功名,士人們進可出仕為官,退可在鄉為紳,享受的地位和待遇與落魄書生天差地別。科舉制發展到明清時,各種弊端愈發嚴重。它使士人沉迷八股,對一切經世致用的學識不再有興趣,成了百無一用的腐儒;它敗壞了社會風氣,士人視八股為覓取功名的敲門磚,作弊成風。在科舉制度的毒害下,儒林一片狼藉。吳敬梓以辛辣的筆觸,把明清時期熱衷功名的書生、思想僵化的腐儒、魚肉百姓的官紳、沽名釣譽的名士和利慾熏心的小人,一一活現紙上。

 

科舉關係到士人個人甚至家族的榮辱富貴,故此,不少人都承受不了長期落第的壓力。另一方面,他們多年埋頭八股,思想變得麻木空虛,成了不學無品的庸才。范進的個性和遭遇就是明清時期知識分子不幸與迂腐的代表。范進是一個窮書生,連考了二十多年還是落榜。幾十次的失敗已經徹底摧毀了他的自尊和自信,更可怕的是,他除了八股外身無長技,誰都看不起他。直到五十四歲,范進才僥倖得第。但他不敢相信自己高中,乍喜之下竟然瘋了!幸虧岳丈胡屠戶打了他一記耳光,才清醒過來。中舉之後,范進當上了官員,但他實質上不學無術,連北宋文豪蘇軾都不知道;他為人似乎老實,實際上也只是一名偽君子,經常徇私違制。此外,書中對張靜齋的圓滑、嚴貢生的刁鑽、嚴監生的吝嗇、權勿用的假、楊執中的呆、馬二先生的迂的塑造,也都十分有代表性。《儒林外史》並不是一味地暴露和諷刺儒林的黑暗面,它也還有理想的光輝。小說後半部所出現的莊紹光、杜少卿等一批「真儒」,全都是鄙視功名,品學兼優的人才,體現了吳敬梓的儒家理想。

 

《儒林外史》是一部諷刺文學的經典之作。它的諷刺含蓄委婉,機鋒暗藏,將愛憎隱蔽在不動聲色的描寫之中;它的描寫細膩寫實,將寫實這一諷刺文學的生命發揮的淋漓盡致;它語言幽默辛辣,善於抓住最具代表性的細節,把人物的內心世界突現出來;它匠心獨運、長篇短制,全書採用連環短篇式的結構,使作者可以放手發揮諷刺才能。

 

《儒林外史》已被翻譯成英、法、德、俄、日、意等國家的文字,在全世界廣為流傳。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11月14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