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儒林外史》為何要批評明清科舉制度?

0421ph005
祠堂中紀念族人考取榜眼的牌匾(元朗新田麟峰文公祠)
0421ph005

科舉制度始創於隋代。這個制度的目的,一是為了選拔官吏,二是為了牢籠天下的人才。科舉發展到明清時,是以四書五經的文句為題,規定文章的格式為八股文,而思想必須嚴格遵循朱熹的《四書集注》等書。它的影響是使讀書人只知八股,只會八股,把八股當作覓取功名富貴的敲門磚,儒生變得迂腐不堪。

0421ph006
四書書影
0421ph006

科舉制度規定考試級別,最低級的考試是「童生試」。應考的人無論老幼,均稱「童生」;考中的人就取得「秀才」資格。秀才可以參加每三年一次在省城舉行的考試,這種考試叫「鄉試」。考中的稱為「舉人」。舉人有資格參加每三年在京城舉行一次的「會試」,考中的叫「進士」。最後,皇帝對進士親發策問,叫「殿試」。進士按殿試的成績分為一甲、二甲、三甲三種等級。部分進士會被選拔入翰林院,翰林院被視為政府「儲才」之地。讀書人除了循科舉考試任官外,在國子監(即國立最高學府)讀書的人也有做官的資格。在國子監修業的人被稱為「監生」。監生也分為很多種類,其中秀才若被選拔入讀國子監,就稱作「貢生」,意思是將人才貢獻給皇上。另外,監生和貢生也可投考鄉試,轉由科舉出仕。

bulb

翰林院

明清時的中央政府機構,掌秘書工作,當時的人認為進士若被選入翰林院工作,就是讀書人最清貴的出路。

0421ph007
國子監
0421ph007

科舉考試中,考中的考生會稱主考官為「座師」,座師會視該考生為「門生」。座師和門生之間建立一種特殊關係,前者是施恩者,後者是受恩者。門生做了官,又有自己的門生。久而久之,形成一種強大的關係網。一些世家大族,形成門生遍天下的形勢。另外,同一年中進士的人,又會視彼此為「同年」,同年關係也是在官場活動的重要人際關係。在讀書人眼中,循科舉出身的官員才算是正途出身。從秀才到舉人,再從舉人到進士及翰林,這是讀書人最標準、最體面的道路。

 

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使士人只求八股寫得漂亮,符合考官的意思,對於經史及一切經世致用的學識不再有絲毫興趣。《儒林外史》揭示了這些呆書生不學無術的醜態:堂堂的學政大人范進,居然不知蘇軾是何人。老秀才倪霜峰落到賣兒賣女的地步,如他所說:「就壞在讀了這幾句死書,拿不得輕,負不的重,一日窮似一日。」真正應了「百無一用是書生」那句話。《儒林外史》第二十六回,寫向知府考童生,請鮑文卿父子幫忙巡視,以防考生作弊。作者在這裏為我們展現出科場上種種作弊的方式和情景:「見那些童生,也有代筆的,也有傳遞的,大家丟紙團,掠磚頭,擠眉弄眼,無所不為。……有一個童生,推着出恭,走到察院土牆跟前,把土牆挖個洞,伸手要到外頭去接文章。」不難看出,明清的士人為了求取功名,已經到了不擇手段的地步,科場作弊是普遍的現象。

bulb

出恭

意思是如廁。從元代起,科舉考場中設有寫上「出恭入敬」的木牌。在考試期間,考生要離坐如廁時,須先領此牌,因此俗稱如廁為出恭,並謂大便為出大恭,小便為出小恭。「出恭入敬」四字是要提醒考生出入試場都必須恭敬有禮。

0421ph008
鄉紳張靜齋慫恿范進藉口向人謀取饋贈
0421ph008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11月14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