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儒林外史》

0421ph020
0421ph020

《儒林外史》是由清代讽刺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长篇章回小说。因成功塑造封建末世的文人群像,以及生动描绘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儒林外史》被誉为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

 

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安徽全椒人。他出身于科举世家,从小受良好教育,但终身不第。又因族人争产,他家财散尽,生活穷困。这培养了他对各种势利虚伪现象的敏感度,激发了他的反抗精神和批判意识。《儒林外史》凝结着吴敬梓一生对知识分子和科举制度深刻的观察和思考。

 

科举制度始于隋代,是为选拔官吏和笼络人才而生。只要考取功名,士人们进可出仕为官,退可在乡为绅,享受的地位和待遇与落魄书生天差地别。科举制发展到明清时,各种弊端愈发严重。它使士人沉迷八股,对一切经世致用的学识不再有兴趣,成了百无一用的腐儒;它败坏了社会风气,士人视八股为觅取功名的敲门砖,作弊成风。在科举制度的毒害下,儒林一片狼藉。吴敬梓以辛辣的笔触,把明清时期热衷功名的书生、思想僵化的腐儒、鱼肉百姓的官绅、沽名钓誉的名士和利欲熏心的小人,一一活现纸上。

 

科举关系到士人个人甚至家族的荣辱富贵,故此,不少人都承受不了长期落第的压力。另一方面,他们多年埋头八股,思想变得麻木空虚,成了不学无品的庸才。范进的个性和遭遇就是明清时期知识分子不幸与迂腐的代表。范进是一个穷书生,连考了二十多年还是落榜。几十次的失败已经彻底摧毁了他的自尊和自信,更可怕的是,他除了八股外身无长技,谁都看不起他。直到五十四岁,范进才侥幸得第。但他不敢相信自己高中,乍喜之下竟然疯了!幸亏岳丈胡屠户打了他一记耳光,才清醒过来。中举之后,范进当上了官员,但他实质上不学无术,连北宋文豪苏轼都不知道;他为人似乎老实,实际上也只是一名伪君子,经常徇私违制。此外,书中对张静斋的圆滑、严贡生的刁钻、严监生的吝啬、权勿用的假、杨执中的呆、马二先生的迂的塑造,也都十分有代表性。《儒林外史》并不是一味地暴露和讽刺儒林的黑暗面,它也还有理想的光辉。小说后半部所出现的庄绍光、杜少卿等一批真儒”,全都是鄙视功名,品学兼优的人才,体现了吴敬梓的儒家理想。

 

《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文学的经典之作。它的讽刺含蓄委婉,机锋暗藏,将爱憎隐蔽在不动声色的描写之中;它的描写细腻写实,将写实这一讽刺文学的生命发挥的淋漓尽致;它语言幽默辛辣,善于抓住最具代表性的细节,把人物的内心世界突现出来;它匠心独运、长篇短制,全书采用连环短篇式的结构,使作者可以放手发挥讽刺才能。

 

《儒林外史》已被翻译成英、法、德、俄、日、意等国家的文字,在全世界广为流传。

作者:
上载日期:
2019年11月14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