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儒林外史》由誰人所作?

0421ph001
《儒林外史》書影
0421ph001

《儒林外史》是清代長篇章回小說,作者吳敬梓(1701—1754年),字敏軒,號粒民,晚年自號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他出身科舉世家,從小受到很好的教育。但是,從他的父親起,家道中落,父親去世後,那些書香世代的族人竟來爭奪他父親的遺產,令他大受刺激。從此以後,吳敬梓變得放蕩不羈、憤世嫉俗。爭產事件使他對當時上流社會更為蔑視,並激起他的反抗精神和批判意識。不久,吳敬梓的家財散盡。在貧困生活磨練下,他由憤激走向深沉。33歲時,貧困的他從家鄉全椒來到「處處得風氣之先」的南京。活躍的江南文化,開拓了他的眼界,使他從個人的不幸和痛苦中解脫出來。他看到了社會腐敗,以及知識分子的整體命運。

0421ph002
吳敬梓塑像
0421ph002

乾隆元年(1736年),吳敬梓被推薦參加「博學鴻詞」科考試,他起初因病未能赴試,後來則因看透科舉的為害,視功名富貴如瘟疫,索性放棄諸生籍,專心努力從事文學創作。他終於在貧病交加之中去世,只給後人留下了不朽的諷刺巨著《儒林外史》。吳敬梓嚮往自由平等的生活,他認為人生不應被功名利祿所綑綁,人最高的精神境界是在於能否放棄名利,而不在於地位高低。故此,他最痛恨勢利和虛偽的行為,最鄙視名利之徒,反而尊重一些甘於淡泊的平民。

bulb

「博學鴻詞」科

一種非定期的科舉考試,因皇帝特別下詔才會舉行,只有得到地方官員推薦的平民才可參加。

bulb

諸生籍

諸生籍即科舉考試中「秀才」的資格。

《儒林外史》開宗明義,將一位富有平民色彩的王冕作為儒林的榜樣。在《儒林外史》中,下層平民的善良純潔,常常被作者用來反襯上流儒林社會的卑鄙無恥。墮落前的匡超人說:「有錢的不孝父母,像我這窮人,要孝父母又不能,真乃不平之事。」 正是作者的點睛之筆。在小說結尾,作者讚揚了四個市井奇人,他們各有一技之長,自食其力,不卑不亢。在他們身上,寄託着吳敬梓對平等和自由的理想,就是不以功名富貴和地位高低來衡量人的價值。作者對於自食其力、不願嫁給鹽商為妾的才女沈瓊枝,也給以極大的同情和讚揚。

bulb

王冕

王冕(1335—1407年),字元章,元末明初諸暨(今屬浙江)人。年少時十分貧苦,其後自學成才,博通典籍,而且善於繪畫竹石梅花。朱元璋曾徵他為官,但被拒絕。《儒林外史》的王冕跟歷史上的王冕並不完全一樣。

《儒林外史》凝結着吳敬梓一生的深刻觀察和思考。這種觀察和思考,集中在知識分子的精神面貌、生活經歷和歷史命運之上,並由此涉及到當時的吏治、教育,乃至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在藝術家本能驅使下,他把自己的觀察和思考寫成《儒林外史》。在清代這個小說作家不受重視的時代,吳敬梓仍是那麼嚴肅認真、一絲不苟地創作《儒林外史》。他創作這書的另一動機,就是借此表達他儒家的人生理想和社會理想。人生理想主要通過小說中一系列「真儒」 的形象來體現;社會理想主要透過小說中有關祭祀泰伯,以及蕭雲仙招集流民,開墾土地,興修水利,發展教育等事例來展現。

bulb

八股

八股是明、清兩代科舉考試中規定的應考文體。文章對格式、體裁、用語、字數有嚴格規定,結構可分為破題、承題、起講、提比、虛比、中比、後比、大結八部分,因此名為「八股文」。明、清科舉考試多以四書(即《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中的語句命題,考生議論的標準則以宋儒朱熹註的四書為依據。

0421ph003
南京吳敬梓故居
0421ph003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11月14日

延伸閱讀